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抗疫短视频因为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迅速成为大众传播和了解疫情防控发展的重要传播形式。从抗疫短视频生产主体视角来看,职业新闻工作者、用户和抗疫专业团队三者的内容生产相互配合,共同展现了全民抗疫的生动图景,在融媒报道中独树一帜。这些短视频承载着创作主体的价值观,不同的创作主体所依循的创作逻辑不同,三者协同输出,既有宏大主题的阐释,也有微观的叙事,还体现出相当程度的专业水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全景呈现出这场全民战“疫”的真实情况,成为抗疫短视频新闻生产的亮点。
一、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内容生产积极引导舆论
职业新闻工作者内容生产是指通过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者生产内容。此次疫情报道,职业新闻工作者依托专业新闻平台权威、公信、专业、深度的内容生产优势,积极发布各类政策信息和疫情数据信息,聚焦逆行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快递小哥等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正面宣传抗击疫情正能量,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央视《新闻1+1》除传统大屏的直播节目外,将视频直播内容重新剪辑组合,以分主题形式进行“切片化”处理,将党和政府的决策要点、主持人与专家对话焦点、疫情防护核心要点等加以归纳提炼,在微博、微信及央视频、抖音、梨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播出,从而实现“复次传播”。并且,通过不同平台信息的“发酵”,获取公众更多注意力,形成舆论有效引导。短视频《习近平的战“疫”日历》创新新闻呈现形式,以日历融合视频形象呈现抗疫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1月7日到4月4日的一系列会议活动、4次考察调研、5次外事会见、44次与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的通话通信,等等。抗疫MV《热血出征》,通过集锦各地医护人员出征武汉的素材,展现中国必胜的信心,为决胜战“疫”营造了鼓舞人心的必胜氛围。
短视频作为继微信、微博后的又一个公共传播手段,在疫情防控的舆论矩阵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专业新闻媒体依托短视频传播,既符合当前大众收视特点,也发挥了专业媒体权威信息传播、社会守望、知识科普、引导舆论、澄清谣言、凝聚共识的作用。
二、用户内容生产引发情感共鸣
用户内容生产是指网友将自己创作的内容通过各大社交平台进行展示或者分享的生产方式。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时,影像成为留存记忆和启示反思的最理想载体之一。互联网时代,技术赋能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近9亿的短视频用户使更多的普通人成为影像叙事的主体。抗疫短视频更多呈现的是生活场景,虽然不像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内容生产那样主题突出,但却是直接有力的,更易唤起观看者的共情和共鸣。
用户内容生产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填充剂,它能够深入到职业新闻生产模式所不能触及的区域,反映生活,反映时代。武汉女孩曾宇辰所记录的“只有一道菜的年夜饭、不情不愿拖地的爸爸、做监工的猫咪、每天化妆换衣美美地呈现在镜头前的妈妈”,以及近期欢送英雄回家的“荆门人民夹道十里送亲人、“各地民航机场过水门迎接英雄凯旋归来”、“被按下暂停键的湖北,重新飘出久违的烟火气”等诸多场景呈现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硬核”抗疫内容也成为网友们的关注对象。直白的“大拇指”表情,没有剪辑,谈不上美观,但却接地气,且极具传播力,成为网友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硬核”抗疫记录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意识,是对中国社会图景和民众生活真实、鲜活的感知,没有什么比我们记录“我们”而更能引发共情和动容的了。
三、专业团队内容生产体现专业
专业团队内容生产和用户内容生产相比较,区别在于生产者“有无抗疫专业知识、资质以及在所共享内容的领域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资历”。专业内容生产依托于生产者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表达。其不同于网友上传内容的业余,也不囿于职业新闻工作者内容生产的框架制约,是新闻专业媒体与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有益补充。武汉网友“蜘蛛猴面包”作为一个自由影视工作者,其所拍摄制作的《武汉日记2020》记录了疫情下平凡而又努力生活的武汉人民,真实呈现出疫情冲击下的“城市生活拼图”。网友评论其“没有矫情的自怜,也没有意象的堆叠,更没有煽情的配乐”。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