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见证!在奔小康的火热现场,感动着成长着

2020-11-02 04: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见证!在奔小康的火热现场,感动着成长着

编者按:在脱贫攻坚的采访路上,记者们躬身融入、真情采访,看到别样的风景,讲述感人的故事,探寻幸福的密码,收获成长的感悟。“人民群众是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每张笑脸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最熟悉的地方发现不一样”……一句句肺腑之言,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获得感,更是他们最想分享给同行们的心里话。

求是杂志社记者柴潇凡:

追随总书记的足迹

7月18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一行奔赴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这曾是一个极度贫困的“五无乡”,没有电灯、自来水,没有财政收入、办公场所,重要的是公路也没有。

1989年7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下党调研,只能驱车到邻近的村寨,再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跋涉两个多小时,才得以进乡。

沧海桑田三十载,下党旧貌换新颜。这条与下党新貌格格不入的山路却被原模原样地保存下来,还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学习路”。这条路,不仅是下党乡脱贫致富的见证之路,更是下党人牢记总书记嘱托,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精神之路。

我们追随总书记的足迹,踏上了这条山间小路。7月的福建,烈日难捱,崎岖的山路,踉跄的脚步,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切身感受到了昔日下党乡是怎样“地僻人难到”,也体悟到总书记当年不畏路途坎坷,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坚定决心。

站在旧山路,远眺新生活。今天的下党,蜿蜒绵长的盘山公路连接内外、畅快通达,路上车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临溪而建的步道栈桥宽阔平坦、清新雅致,木栈道上热热闹闹、游人如织。通往下党的路,也不再有硌脚的碎石杂草,也不再有坎坷的上山下坡。大山和溪水再也不是阻碍交通的“拦路猛虎”,而是郁郁葱葱、波光粼粼的“路上风光”。

从难行的土路、山间路,到畅达的公路、观光路,下党那一条条平坦畅通的新公路,就是最具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求是杂志社记者柴潇凡(右二)在福建省宁德市三祥新材车间采访。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大地擘画的蓝图,如今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乡亲们红红火火的生活。而总书记曾为宁德指明前进方向的科学论述,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如今演变成了全中国扶贫的指导思想。追随正确的思想,持之以恒,滴水穿石,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一定能如期实现。

求是杂志社记者柴潇凡(左二)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采访海上渔排综合治理。

出发前,我重温了《摆脱贫困》和《习近平在宁德》这两本书。书中还原了总书记在宁德两年的心路历程和工作轨迹。闽东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惑,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牢记职责使命,深入基层一线,多采写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实践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铁道报记者金炫美:

人民群众是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

8月25日,我作为《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慢火车向着小康开”系列采访活动一员,登乘6437次公益性“慢火车”前往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奇峰塔村,采访铁路扶贫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从列车到山间、从车厢到老乡的家,老百姓朴实的话语里,有对小康生活最纯真、最质朴的期望。不断提升的列车服务品质和逐步改善的家庭生活,亦是铁路人与老百姓共同书写的脱贫答卷。

在6437次列车4号车厢,一个背着大包小裹的旅客,手里握着电子客票单,正找寻自己的座位。我敏锐地意识到,这位旅客一定有故事。

“您回老家?”“恩,两个月没回去了,回家歇两天。”话匣子打开了,轻松的聊天氛围中,我了解到50岁出头的刘文新,进京打工已有20余年,而一年的收入也从最初的五六千变成现在的四五万。有工作干,有热饭吃,孩子们有学上,生活没有大烦恼,刘文新简单的话语中透着满满的幸福。

在太行山深处的奇峰塔村,我们看见村民崔连营背着一箩筐平菇从远处走来。“去我家,我给你们看晒好的,一斤能卖七八十元呢。”那种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人民群众是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永远要保持一颗敬畏谦逊的心,去学习、去感悟。

人民铁道报记者金炫美(右)采访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奇峰塔村村民。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