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0月23日电 题:耳听不一定为实,这种“语音包”你要当心了!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邱冰清 陆华东
假借朋友声音通过微信语音骗取钱财;伪装成女性身份,借用女性语音与对方聊天后实施诈骗……当前,以语音行骗的新型诈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用户声音究竟如何被泄露或模仿?网上购买的语音包为何能在微信上发送?如何更有效防范语音诈骗?对此,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调查。
你的“好友”可能是假的 语音确认后仍可能被骗
“兄弟,借我5000块钱,急用,过两天还你。”今年9月,南京市民陈先生收到朋友的一条微信语音。因为好友“货真价实”的语音,陈先生并未怀疑,通过微信向其转了5000元钱。“兄弟”见状又问陈先生能不能再转9000元,陈先生将自己余额还剩400元的截图发给“兄弟”,对方表示“400元也行”。
这时陈先生起了疑心,立即电话联系了好友,其表示并不知情,陈先生才知被骗。当陈先生再次发信息给“兄弟”,让其先把5000元还回来,然后再转给“兄弟”一万元,但已被“兄弟”拉黑,语音电话也打不通。随后陈先生向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岔路派出所报警,并多次提及自己是很谨慎的人,正因为听到“朋友语音”才进行的微信转账。
经警方初步了解,诈骗分子通过获取陈先生好友微信账号、密码及语音等信息,博取陈先生信任后,以“朋友”微信及语音对其进行诱骗。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类似案例不在少数,此前有媒体报道,南京市民胡女士突然收到“闺蜜”的微信,称身上没带钱,请她转500元救急,胡女士特意让对方发了一条语音信息以确认身份。警方调查后发现,对方通过网上与其闺蜜聊天,骗取了其闺蜜的“是我是我”等语音内容,后窃取其微信号对胡女士实施诈骗。
用软件合成特定语音 十几元钱能买上千条
识别一个人,往往声音有很高的辨识度。然而在所谓“黑科技”的“加持”下,声音却变为诈骗的“武器”。
“合成某个特定对象的声音需要获取对方一定的语音信息,如果质量要求不高,大约几十句即可操作,如果想要还原度高且稳定性好,可能需要几百句甚至更多的语音。”云知声高级研发经理王鸣解释,当前社交软件对聊天文本中存在的敏感信息如“转账”“银行卡号”等,会对用户进行警告和提示,但语音方面还未有同类功能,这是未来社交软件服务商可以考虑解决的问题。
当前,除了盗取特定社交软件账号对“熟人”进行诈骗,还有借助定制的语音如女性语音等,对陌生人下手的情况。记者在闲鱼等电商平台上搜索“语音包”“语音包女”等关键词,搜索结果会显示出一些语音包和转发语音信息的插件等产品。“手机微信日常定制女生聊天语音包”“变声,语音包,男变女,女变男,大叔变萝莉!”……产品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有的甚至仿制部分明星的语音,有的“豪华套餐”还会对语音包进行每周更新。
记者购买后发现语音包文件夹包含日常聊天、要红包、节日生日问候、唱歌等几大类别,具体语音内容有“帮我点个外卖吧”“哥哥发个188元给我吧,我喜欢这个数字,嘻嘻”“那你发红包给我,收到妹妹就陪你玩”等。再安装转发语音信息的插件,就可以通过微信发送已有的语音内容。
王鸣表示,很多社交软件并无语音转发功能,借助语音包向陌生人发送语音,可能是钻了社交软件的漏洞。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插件是在模拟一些输入的信号量,假装成正在输入的过程,从语音文件中导入数据流,这种方式犯罪成本相对较低。
针对微信语音诈骗案例,微信团队回复记者称,由于目前用户尚未提供相关账号,因此还无法确认具体情况,需在获取账号后进一步核实。根据现有案例看,通过语音进行欺诈的确存在一定可能,但需要大量前置条件。所谓语音仿冒欺诈,大部分是使用一些嘈杂声音或语焉不详的声效浑水摸鱼,虽不排除有一些声音合成软件存在模仿效果,但技术门槛较高。
事前警示与事后打击结合 相关平台应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针对微信账号被诱盗情况,微信表示会加强防护,同时也会在了解语音仿冒欺诈具体情况后,进行针对性治理。微信也建议用户加强安全意识,从官方渠道下载微信客户端,不要随意将个人隐私信息、微信密码、验证码、好友验证操作等告知陌生人。如果在聊天过程中涉及财产交易,也请留意系统风险提醒。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