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72小时直击
新华社西宁1月16日电 题: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72小时直击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1月13日17时30分许,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突然发生路面塌陷。从事故发生截至记者发稿的1月16日17时30分许,已过去72小时,事故造成9人死亡、1人失联、17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紧密配合,争分夺秒搜救失联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发布的消息,目前已找到9名遇难群众遗体,搜救仍在继续。
千名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搜救仍在继续
13日17时30分左右,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的公交车站,一辆刚刚停靠站点的17路公交车正在上下乘客,路面突然发生坍塌,公交车上和正在车站候车的部分乘客跌落塌陷坑中。就在部分群众展开救援和自救过程中,发生二次塌陷且塌陷坑中发生疑似燃爆。
国家电网西宁供电公司城中供电中心副主任窦巍告诉记者,南大街路面塌陷,公交车砸向敷设有10千伏高压电缆的电力排管,直接致使电缆排管断裂、电缆本体主绝缘严重受损,造成电缆短路并产生弧光,这是产生疑似燃爆声音的原因。
事故发生后,当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应急救援、公安、医疗等1000余人,救援车辆30余辆,成立8组救援队按不同专业分工展开搜救,水电气等相关部门切断了供应线路。考虑到事故发生的地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防工程,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应急救援部门立即将塌陷地附近长城医院楼上的人员全部转移。
截至13日21时,现场救出的13名伤者均被送往附近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救治。在展开搜救的同时,综合视频资料对比、群众报案等线索对失联人员进行确认。
西宁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左西胜介绍说,事故发生后,找到失联人员是首要任务,救援行动投入了青海最好的救援设备。
据西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郭伟介绍,医疗救援部门共救治伤员17名,其中,收住入院16名,门诊治疗1名。住院伤员中,1名因腰椎骨折,需择期进行手术,其余均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
“医疗救援部门对所有伤员均采取专家、医生、护士三对一救治,同时,安排心理援助专家同步对伤员及家属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郭伟说。
截至1月16日17时30分许,救援部门已经对找到的9名失联人员遗体进行DNA比对,剩余1名失联人员仍在搜救中。
因救人导致脊柱损伤的孙万红是一名退役军人。当天下午事发时,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刚好路过。面对灾难,孙万红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人,拉住了紧紧扒在深坑边缘的一名小孩和一名少年,但突如其来的二次塌陷将他卷入深坑。
除了孙万红,很多群众和消防员都奋不顾身投入救援:西宁市湟中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语文老师张宏礼,在拽住一名女性呼救者后,随着第二次塌陷也陷入深坑;一名消防救援队员的鞋子掉了,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中光着双脚坚持搜救……
原因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西宁市南大街路面坍塌事件的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尚未最终确定。
根据当地政府网站相关信息,西宁各区县近年曾发生多起路面塌陷事件。塌陷原因主要归结为“近日连续降水致使路面下沉,管道基础局部沉降,导致了一条供水主管道发生自然爆裂,造成路面塌陷”“开挖实施排水管道铺设工程,由于该工程结束后已到冬季,气温低造成回填处出现了沉降,同时近期我市雨水量大,其部分路面出现塌陷现象”等。
“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土质绝大多数是湿陷性黄土,吸水易软化、流动,形成凹陷。”西宁市一名相关行业专家分析认为,西宁市是一个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的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往低处流,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湿陷性黄土变形进而毁坏路基结构。
一位建筑行业专家介绍,西宁市近年来有多起塌陷事件发生在公交车站。专家调查发现,目前的一些公交车车型自重大、载客能力强,所行驶的路面却是按照以前标准设计的,导致公交车专用道易破损、寿命短。
此外,专家认为,老城区很多建筑、道路的路基都是依据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建设,难以承载近年来明显增加的降雨量,这也是近年塌陷事件多发的重要诱因。
这位专家介绍,在湿陷性黄土上建设工程,最安全的做法是换土。此次发生塌陷的南大街在老城区,是西宁解放后建成的一条城区大街,老建筑多、居民多,一次性把“黄土”全部挖走回填难度很大。
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