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广电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试运行收视率难造假

2018-12-27 07:3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收视率造假,难了

  26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广播电视规划院基于自主技术建设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正式开通试运行。不同于传统的在样本户基础上的收视率统计方式,这个“全网络、全样本、大数据、云计算”的节目收视综合评价系统,不仅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而且通过数据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可以说,新系统的运用是对收视数据采集和应用的一次重大革新,也为收视数据的统计和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更适用于多渠道、多样化的收视新趋势

  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广播电视规划院等10余家单位完成了涵盖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的千万级样本规模收视调查技术实验。截至2018年底,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的2254万有线电视用户和1969万IPTV用户收视数据。新系统实时回传的海量数据采集模式,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数据采集方式的不足。

  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介绍,传统的样本户采集方式主要采用目前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两种方式——日记卡和收视率测量仪。日记卡是由样本户填写收视日记卡,调查员上门采集数据进行统计。收视率测量仪则类似电视机机顶盒,为样本户配有专门的遥控器,他们在收看电视时,分别按下代表个人信息的代码键,在频道停留一定时间长度,收视数据就会被记录,并通过电话自动回传给调查公司。

  这两种传统方式样本户的规模都非常有限,大大削弱了收视率数据的代表性和可信度。例如,以传统的样本户统计方式来计算,某城市500万用户,如果从中抽样选取500个样本用户,那么他们没有看过的节目均会被统计为“零收视”;而在新系统的全量样本统计中,即使千分之一的低收视率也对应着平均每分钟5000个收视用户。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和观众收看节目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方式在统计渠道和方法上也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杜百川指出,当前,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新趋势:一是跨设备,观众不仅用电视机观看节目,还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观看;二是跨平台,观众不仅通过地面广播电视系统观看节目,还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观看;三是跨时空,观众不再是固定的时间地点观看,还可以实现移动时间和移动空间观看;四是跨形态,观众不仅可以进行实时观看,还可以通过点播、回放等形式。

  这样的趋势下,新系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时统计全量样本收视数据,分析颗粒度准确到户,既可以反映热门节目、黄金时段的收视情况,又可以精准捕捉小众节目、边缘时段的收视特征,全面还原多元化的收视需求。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余英介绍,新系统在全面涵盖直播、回看、点播等多种收视方式的基础上,未来将逐步扩展至数亿级样本规模,海量数据将深度反映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防范人为操纵,新的大数据统计方式更科学

  数据真实是收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然而长久以来,收视率造假已经成为电视行业深恶痛绝却难以根除的现象。

  按照国际惯例,在传统的样本户统计方法中,为了避免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广告商等买通样本户,对收视率数据进行造假,样本户的姓名、地址等信息都应当严格保密。《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规定,调查机构在确定样本户时,必须与样本户签订保密协议。但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鹏举认为,虽然样本户调查是基于统计学的科学方法,然而由于其样本户数量小、分布不均匀,为收视率造假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漏洞,导致收视率数据抗干扰能力弱,造假成本低。

  “收视率造假的问题已经变成资本生产链。广告收入是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收视率则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主要依据,电视台和出品方在利益驱使下动辄花费千万元购买。而且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规定,这样的造假行为也难以得到严惩。”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说。

  据了解,收视率造假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买通样本户。造假者通过掌握样本户名单,设法和样本户形成“关系”,指定其观看某个节目。“比如北京有700多户样本户,造假者只要买通十几个用户,就能造成收视率1%的波动。这样一来,电视节目创作容易失去客观的评判标准,大家误以为节目的品质高低无所谓,‘制造’多少收视率才是关键,进而误导了创作方向,劣币驱逐良币,给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王鹏举说。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

澳大利亚脐橙 20个装 新鲜水果 节日礼盒送礼礼品团购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