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融合转型中的香港媒体很审慎
香港媒体代表向内地学习媒体融合实践经验的频率正日渐增多。 资料图片
“东方之珠”香港,不仅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更是文化传媒繁荣之地。作为世界上媒体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城市之一,目前,其拥有68份报纸、607家期刊、3家本地免费电视台、2家收费电视台、1家公共广播机构,以及众多网络媒体机构。
互联网技术兴起后,香港媒体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一直较为坚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给香港传媒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尤其是2015年以来,香港传媒业媒介生态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新报》《成报》等在内的一些传统媒体先后关停或者转向电子版,香港传媒业被认为进入“寒冬”。
对于香港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带来的传媒生态环境与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如何顺利实现融合转型,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也成为其媒体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融合模式向移动端倾斜
香港媒体业高度发达,互联网出现之初,包括《星岛日报》《南华早报》《文汇报》等在内的一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便已开始。一方面,香港市民阅报率较高,纸媒以其多年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形成了坚实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香港版权法律法规较为严格,网络媒体不可能免费转载其他报刊的内容。因此,网络媒体发展局限性较大。同时,各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也在平衡发展,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态势。因此,一些香港媒体使用的网站开发技术和设计理念,相对国际主流媒体网站还比较陈旧,有明显的传统纸媒时代的印记。
真正对传统媒体产生较大冲击的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其快速和便捷性极大地吸引了年轻受众,抢夺了媒介市场。受众的媒介使用开始走向两极分化。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香港媒体纷纷开设脸书专页,并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发移动客户端等。内地媒体的融合模式可以用“两微一端”来概括,香港媒体的网络化总体上则是以“网站+脸书+移动客户端”的模式为主。
以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为例,该集团正积极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2016年1月集团成立后,首先上线“点新闻”客户端,并于2016年4月开通点新闻脸书专页,2016年8月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造“中央厨房”,尝试进行不同平台的内容细分和内容分发渠道的融合,将新闻内容向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端进行传播和覆盖,进一步影响更加年轻的群体和受众。
该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是其融合转型的核心机构,下设视频部、数据新闻部和社交媒体部3个部门。视频部精心策划制作包括时事、政治、生活、体育等在内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短视频和新闻直播,类型多元、内容多样,基本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数据新闻部则根据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行可视化内容的生产,例如动画类短视频、H5、“新闻懒人包”、漫画等。社交媒体部则主要负责点新闻在脸书专页的内容与运营工作。
作为香港的主流媒体和主流舆论场,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的点新闻脸书专页的关注量目前已近22万,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和效果。不过,从该集团整体新闻生产流程来看,其两报与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融合度仍不高。在日常的新闻生产中,基本形成了媒体融合中“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模式,但很多时候内容生产部门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尚未实现真正的全媒体编辑。
1997年香港回归,成为香港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一时间,港人的政治热情达到了一个制高点。香港回归后,香港媒体将政治关注点转移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方面,例如对港内外重大事件的表态、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对香港社会及民众的承诺、行政长官的选举、立法会的选举等,都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
香港总人口约744万,网民总数为597万,18岁以上网民为534万,其中直接登记的选民为381.4万,可以说,18岁以上网民与登记选民高度重叠。因此,对网民的关注度也成为香港媒体的重中之重。面对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面对原生网媒对年轻受众的争夺,作为爱党爱港媒体,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旗下大公网、文汇网、“点新闻”客户端、点新闻脸书专页等,利用纸媒较为坚实的受众基础和媒介资源,积极使用可视化手段和网生传播形态,针对香港年轻群体,传达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交媒体呈现垄断现状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