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有多火?据有声阅读平台“懒人听书”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懒人听书”注册用户达3.5亿,月活跃用户达4500万。2018年,平台付费收入达2.5亿元。
随着用户阅读习惯从“看”到“听”,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将有声书视为探索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积极探索纸书与有声书同步出版发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交流中发现,“纸声”同步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照念”无奈改编难
“‘纸声’同步是知识传播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如何在音频媒介的新业态中将优质的图书内容转化成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是做好‘纸声’同步的首要问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告诉记者。
在王飚看来,优质的有声书并不是简单地将图书转化成音频形式,而是通过音频表述引导用户产生对内容的热情和兴趣。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多数出版社在打造有声书时,在文字上只是进行声音转换,很少进行内容改编。
其实,请主播“逐字逐句”读出书中内容,也是出版社无奈的选择。从有声书市场环境来看,目前依然存在侵权盗版现象,比如有网络音频平台就曾因上线了用户朗读制作的未经作者授权的有声书,面临作家集体维权。类似的版权漏洞使得一些纸书作者不愿将包括有声书在内的衍生产品版权授予出版社,更不用说后续的作品改编了。
事实上,一部有声书的上线,需要历经文字作品作者、文字作品权利受让者、录音制作者和音频传播平台等多个环节,这就使得有声书的权利获取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一些出版社会挑选声音与图书气质相符的主播“照念”书中内容,最多将其中书面语的表达变得口语化,而不会进行改编。
相比逐字逐句的朗读,对纸书进行有对白,并配以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等的广播剧演绎,则是对有声书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一形态在网络音频平台上并不少见,但出版社却鲜有涉足,而这也突显了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纸声’同步涉及的专业岗位除了传统出版的总编、主编、责编外,还包括图书解读人、音频转述师、声音导演、剪辑师、产品运营人等。”王飚对此指出,专业人才的短缺也体现出目前大部分传统出版单位对全媒体数字化阅读的探索还需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选择“纸声”同步有讲究
尽管在回答“是否有必要追求‘纸声’同步”的提问时,受访者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他们更想强调的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纸书打造有声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河流》是一本引进版科普书。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少儿分社副社长温婷看来,出版社通常会选择故事性强的图书打造有声书,这本科普绘本通过为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长江等河流加上各具特色的背景音乐,实现了科普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打开了“纸声”同步新思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自2017年年底开始布局有声书以来,目前已经上线150种有声书,实现400多万次的收听量。这其中,《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等经典名著更受听书用户欢迎。目前,在经典名著的有声解读、有声课程节目等音频领域,上海译文社均有所涉猎。其打造的“译文有声”品牌可在各大网络音频平台看到。同时,依托出版社“数字译文”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平台,每天推出一本有声书5分钟左右的片段,做到“译文有声天天听”。
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权与数字出版总监汤家芳介绍,在广播剧方面,上海译文社也借由美国作者马修·波利的《少林很忙》一书进行尝试。“这本书对话比较多,故事性强。我们已经取得外方授权,剧本也已经改编完成,广播剧正在录制中。”汤家芳表示,改编广播剧比全本有声书难度更大,需要选择合适的纸书才能进行这方面工作。
“懒人听书”目前拥有数万本有声书资源,并在持续扩大经典出版物版图。北京声动懒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惠祥提出,与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内容更受有声书用户欢迎。比如“懒人听书”与安徽科技出版社合作的《轻松学广东话》今年5月29日上线,目前已有超过3万次的播放量。
“选择有声内容一方面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根据出版机构的特有优势和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资源条件来判断。”王飚对此表示,优质的“纸声”同步产品要从用户的真实场景出发,并具有可长期累积的版权价值与IP影响力。
自建有声平台很有必要
目前,出版社在有声书分发模式上主要有自建独立有声读物平台,以及与有声读物制作方平台、网络音频平台合作。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