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明日报知识分子大调研走进复旦大学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一行18日来到复旦大学,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指示精神,进一步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展开调研。这也是光明日报和复旦大学自去年11月以来扎实推进党建共建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与调研组深入交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党委研究室主任胡华忠、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陆柳,复旦大学专家学者代表黄仁伟、苏长和、向荣、杜艳华、邹诗鹏、陈建云、段怀清、沈国兵、潘伟杰、任远、韦宗友、沈逸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明确了光明日报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的职能定位,给我们提出新的指示要求。”张政说,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传递到位,进一步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共同建设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大学习大调研是光明日报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希望复旦的专家学者多为办好光明日报出谋划策,帮助我们找差距、补短板,把工作做得更加精准。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说:“我是光明日报的老读者,1977年考大学之后几乎天天读,当时读得最多的就是史学版、哲学版、文学版、经济学版。当时这些专刊副刊反映学科的前沿,呈现学界的讨论和思考,经常有商榷文章出现,好多大学者就是从光明日报的版面上‘商榷’出来的。”黄仁伟认为,光明日报应当坚守学术专刊的办刊品质。学界的热点和前沿,要在光明日报上第一时间有反映;最新鲜的理论成果应当最早在光明日报出现;学者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要在光明日报有反映。学术专刊要有时代的脉搏,才能真正了解知识分子的关切在哪里。
同为光明日报长期的读者和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说:“我理解光明日报的初心,就是用理论和思想之光来引领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用什么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的学术骨干?我觉得还是要靠思想性和学理性。”在苏长和看来,做好学术一定要把握住整个时代的脉络,而当下的脉络有三:一是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二是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经验的总结以及遇到的挑战;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光明日报有必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等一批重大学术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荣教授看来,光明日报要进一步密切和学者之间的联系,学者则借助光明日报的渠道加强学术和大众的联系,把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去、传播出去。“比如我从事的世界史研究,不少学者文章写得越来越专,除了同行可以看懂,其他人都看不懂,是否可以转化成大家都能读懂的内容,这个工作说来容易,但其实并不太好做,希望和光明日报共同推进,做好科学研究的普及工作。”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艳华教授说:“作为读者,我始终有一个期待:把握重大的理论问题、焦点问题,还是要看光明日报,这个期待源自光明日报的传统。希望从光明日报上捕捉到当下重大理论问题的发展走向,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也希望这张特色鲜明、积淀深厚的报纸呈现对现实问题、焦点问题的回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建云教授用3个“平台”描述他心目中的光明日报:成为思想交流、学术商榷乃至交锋争鸣的平台,成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宣传的平台,成为服务知识分子、想知识分子所想、呈现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的平台。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建议,光明日报应当密切关注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规律,让知识生产和传播更加贴近服务对象。“所谓服务知识分子,最好的服务就是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知识。内容为王,始终是一个知识生产和传播单位最重要的竞争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沈逸副教授建议,光明日报应进一步发挥智库优势,与高校的智库合作,把一批高质量的中短篇幅报告推向社会,来塑造和引领公众的认知。
与会专家们表示,光明日报作为知识分子的园地,同时也是中国知识界现状的直接体现。光明日报要对知识分子有吸引力,一定要能够反映出深刻的学术性和前沿性,要以学理性、逻辑性见长,锁定最前沿的热点问题,一张报纸才能办出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