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越万水千山的爱
“爷爷,你家住几楼,只要按一下这些数字就可以上下楼了。”李文娇边说边做示范。半个月以来,她每天在电梯里,教居民乘坐电梯,还细心叮嘱他们出门后不要迷路,记住楼门号,找到自己家所在的楼。
李文娇是2019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参加全国规模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
2019年12月18日,云南昭通昭阳区靖安和鲁甸县卯家湾两个安置区内,彩旗飘飘,人潮涌动。一辆辆满载家具的小货车驶入新区,昭通6个县区首批1500余户1万余名贫困群众,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把家具、家电搬进新家。
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之策,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成为脱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8年以来,昭通新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3个,在2019年至2020年安置贫困群众5.24万户23.06万人,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相当于新建9个集镇、两个中等县城。
一年多来,乌蒙群山怀抱的坝子里,距离昭通市区不远、有高速公路相通的昭阳区靖安和鲁甸县卯家湾,215栋高楼拔地而起,并配套有幼儿园、学校、医院、车库、活动中心、商业区等设施。今年春节前,昭通彝良、大关、永善、盐津、镇雄等7个县(区)的17845户76894名群众将分批次迁入,实现由村民变市民的历史性跨越。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
对于这场昭通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昭通市委、市政府和鲁甸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从产业发展到民生需求,都事无巨细地考虑到。
“帮助我家的扶贫干部通知可以搬迁的那天,我们全家彻夜未眠。”靖安镇松杉村的李燕(化名)随父母首批搬入靖安新区,他们一家原来住在低矮陈旧的土房里,一下雨,屋里要用锅来接雨水,父母每次去镇上赶集,来回要走16公里泥巴路。
“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在前期走村入户调研中,卯家湾易迁安置区临时党工委委员、团昭通市委副书记宗波深深理解了搬迁群众的复杂心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山坡”,在宗波看来,老百姓对于搬迁的犹疑情绪,在内心深处是一种“故土难离、故居难舍”的情结。
“新型安置社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宗波说,搬迁群众来自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在新社区,他们面临着社会、情感、文化以及生计就业等重新磨合建立的过程。
许多搬迁群众第一次进城,没坐过电梯、没去过银行超市、没用过家电、没见过红绿灯,在每一栋楼都长得一样的小区里,可能会迷路、找不到家门。这些具体而微小的事情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
“两个安置区能否成功搬迁,关系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局。”宗波介绍,2019年6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这一重大工作部署,团昭通市委启动“青春助力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在靖安、卯家湾两个新区成立团工委,从各县抽调西部计划志愿者180名长期驻扎在两个安置区。招募各行业志愿者3000余人,分为环保、安全宣传、法律服务、扶贫工作、民族工作、非公企业、助残等20个志愿服务团队,其中承建卯家湾安置区的中建二局卯家湾项目部组成了50个人的志愿连。
1月10日,在靖安、卯家湾两个安置区,记者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头戴红帽子的青年志愿者。
2019年11月他们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搬迁前,他们多次核对房源信息,确保门牌号与户型正确,还为1万多户人家填写分房确认书,盖上公章。每天,他们在小区巡视,捡拾垃圾,为家家户户贴春联。搬迁后,他们带着老乡熟悉小区环境,上超市、去银行、乘坐公交车。志愿者还按照楼栋分为若干小分队,每天每栋楼都有一人,教老乡使用电梯,入楼入户清点人数等,老乡们有事儿随时都能找到人。
“我家的电饭锅怎么没电了”“我家的马桶不能冲水了”“我家的下水道堵了”……
中建二局志愿者水电工长袁潇告诉记者,首批群众搬迁入住以来,他和同事常常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经他们检查,有的是因为停水、停电,有的是自家的插线板坏了,有的是没有清理干净下水口,有的是马桶用了几天都没冲。
“群众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就是我们志愿服务的目标。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立即赶去处理。”袁潇说。
李燕记得,搬家那几天,“许多干部和志愿者为我们操心、劳累,连续几天没有睡过好觉,有的人忙得一天只吃了一盒泡面”。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