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9月24日头版刊发署名“衡量”的文章《以高质量出版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强调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并提出四方面要求。该文指出了当前出版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做好高质量出版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较大关注。为此,《出版周刊》特开设专栏《聚焦高质量出版系列》,从“严把选题入口关”“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提高编辑含量水平”“加强出版阅评”4个方面,为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聚焦高质量出版系列》是本报《总编辑会客厅》栏目的首批产品。《总编辑会客厅》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求推出的一档融媒体产品,邀请新闻出版界、文化传媒界的专家学者、业界领军人物,围绕新闻出版传媒界关心的话题进行圆桌对谈,线上线下同步发布。本期05版《总编辑会客厅》,刊发《聚焦高质量出版系列》之一“严把选题入口关”,08版呈现3家在选题论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出版单位案例。
主 持 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 丁以绣(左一)
对谈嘉宾: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原主任 陈亚明(左二)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岩(左三)
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 王斌(右二)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姚映然(右一)
如何看待出版选题论证的意义?当前出版界选题论证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对选题进行论证?如何杜绝低劣平庸的选题?怎样对古今中外公版书选题进行把关?
10月2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创办的访谈类融媒体节目《总编辑会客厅》在中国出版集团录制。首期节目为《聚焦高质量出版系列》,该系列的第一期主题为“严把选题入口关”。
围绕上述问题,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丁以绣与4位嘉宾——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原主任陈亚明,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斌,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映然聚而论道,共话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选题是出版定位的第一道关口
主持人:出版工作千头万绪,但开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确定“出版什么样的书”,即出版选题问题。我们常常见到,出版单位老总们在确定选题时,真是战战兢兢、踌躇彷徨、终日 不安。请谈谈如何看待出版选题论证的意义?
陈亚明: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品种达到50多万种,稳居世界出版大国的地位,与出版的量相比,我们的优秀出版产品、现象级出版产品、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出版产品还远远不够。不论什么介质、什么形式的出版物,选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出版物质量的高低,抓住了选题质量就抓住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王斌:出版任何内容都不能脱离时代,一定要把选题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来考虑。做选题时,要把握时代的趋势,当下的主流是科技,技术为时代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情况下,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出版是个观念产业,内容的产生是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结合的,是和国家战略、全球经济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不同的社会转折期,出版人必须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思考,形成理性的、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具备前瞻性,才能回应这个时代,我们的出版物才有可能被大家认可,我们所提供的观念和内容才具有价值,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同时,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有哪些不变的文化模式、社会模式需要继承、发扬,这也是出版要回应的问题。
出版选题论证的意义可以从理念、制度、行为等层面进行解读。从理念层面讲,出版就是要创造观念产品,包括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也包括国家和民族历史与社会文化潜移默化所形成的隐性知识。从制度层面讲,要让知识和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出版必须将产品结构化。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精品的出版上,而是要形成体系化的精品,形成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选题论证不仅要考虑单品,更要考虑整个出版社的出版定位、规模控制、结构效益、出版形态、系统方法。因此,做出版固然需要情怀,但也需要科学的理念,需要系统的方法。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