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话变迁)从自行车大军到多元化出行:见证广州40年交通变迁
中新社广州12月2日电 题:从自行车大军到多元化出行:见证广州40年交通变迁
作者 蔡敏婕
“40年前的广州,大街小巷都比较狭窄,道路两旁屋铺错落交集,相对灵活的自行车是人们最佳代步工具。”现年61岁的广州市民梁永乐,在他17岁那年拥有一辆“五羊牌”自行车,“上世纪80年代末,上班高峰期的海珠桥全是‘自行车大军’,大街小巷也充满自行车‘铃铃’的声音”。
上世纪50年代,广州街头逐步出现“道奇”公交车、“伊卡路斯”柴油公交车等车型。梁永乐回忆,当时的公共汽车数量相对少,而且汽油短缺,其中,“道奇”公交车通过燃烧木炭作为燃料提供动力,“我记得当时车的窗户和车门都是木头制造,会有售票员用手开启趟栊车门,让民众上下车”。
同期,随着广州各类外事活动逐渐增多,尤其在爱群大厦等繁华地点,一列列红色“的士”(taxi,意为出租小汽车)车队成为亮点。“的士”专门负责接待到广州的外国元首与高级官员、参加交易会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等,需要外汇券才能乘坐。
随着道路越来越宽阔,上世纪80年代,“广州牌”“通道车”普及,这类通道车由两节车厢和三扇门组成,车厢之间黑色的“伸缩蓬”成为标志。
“有冇落啊?”(粤语,意为有没有乘客下车)“有慢!有慢!”(粤语,意为有的,稍等)……“70后”广州市民王福笑着回忆,“当时上下学都坐通道车,车厢里弥漫着汽油味道,一到夏天就很闷热。假如人站在连接两节车厢的圆形大转盘上,车拐弯的时候人会跟着转”。
“当时通道车设有售票员,穿着工装的售票员一手拿着车票,一手拿着零钱,熟练地把2张面值‘贰角’人民币车票递到乘客手中。”已有近40年公交车驾龄的广州公交集团一汽公司89路线车长陈兆华回忆,80年代广州人口比较多,遇到一些需要拐道的路口,售票员会把身体探出车外,拍着车身大声呼喊前方让路。
同期,港商刘耀柱创办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参照香港运营模式,的士实行“沿途载客、扬手即停、计程收费、日夜服务、电话预约”,这一经营模式逐渐席卷全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广州兴起城市建设热潮,交通工具发展迅速,可谓“百花齐放”。
“无人售票”冷气公交车、“广州牌”双层巴士、液化石油气等公交车型涌现,还有摩托车“并驾齐驱”。“那个年代,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财富象征。”“80后”广州市民方兴星回忆。
1997年6月,广州地铁一号线首段正式开通,广州开启“地铁时代”。
“1号线刚开通的时候派券让民众免费试乘,当时这条黄色车面的德国进口长列车吸引大量广州人尝鲜。”“70后”广州市民方葵称,如今,地铁成为日常出行交通工具,便捷而且快速。
截至2018年4月,广州地铁已开通线路13条,总里程近400公里,日均客流量预计达820万人次,客流强度位居中国首位,计划至2023年,规划建设总里程超过800公里。
随着广州越来越繁华,道路上的车和人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尤其在2010年后,交通出行方式多元化发展。
“我已考取驾照,准备自行开车上学。”“00后”广州大学生蔡峰称,周末会跟着父母和朋友一起自驾游,平时也会骑着共享单车锻炼身体。在海外游玩的时候,会在当地租借共享汽车,“很方便,和在广州的操作一样”。
如今,广州早已成为“百万车城”,汽车成为民众主要出行方式;高铁轻轨不断发展,广(州)深(圳)动车和广(州)深(圳)(香)港高铁等把广州和其他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多个“1小时”经济圈诞生,此外,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更多新兴交通工具,融入这座城市。
因为这些日益先进便利的交通工具,广州人“越走越远”,同时地域之间也“越走越近”。(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