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发射前最后撤离的人:北斗重器背后的青年(图)

2018-12-03 06:3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北斗重器背后的青年

航天科技集团北斗导航卫星总装操作团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

  在刚刚过去的11月,当我国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即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之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个1994年出生的胖小伙儿田鑫瑶,就在几公里外的锅炉房里,用眼睛紧盯着它。

  听到成功的消息,田鑫瑶松了一口气,咧开嘴大笑起来,黝黑的脸庞,让一口白牙更加明显。

  作为整个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中的一分子,田鑫瑶只是其中发射场系统的锅炉操作工,说好听点,是专业技术人员,说白了就是烧锅炉的。但就是这个岗位,为火箭、卫星测试厂房的空调提供蒸汽,确保湿度、温度达到检测标准,同样关乎“万人一杆枪”北斗事业的最终结果。

  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建设已经走过18年,成功将包括4颗试验卫星在内的43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这背后,除了人们熟悉的科学家、设计师、指挥员等“大人物”,还有像田鑫瑶这样的一线青年操作工,这些还略显稚嫩的面孔,他们的命运和国家大工程离得如此之近。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事业部员工正在测试。牛科伟/摄

  发射前最后撤离的人

  之所以称这些年轻人是一线操作工,就是因为每次重大工程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往往冲在最前面,和最繁琐、最危险的事务打交道。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11厂质量主管郑觉醒记得,今年春节前夕,长征三号乙遥四十七火箭承担着北斗三号第三次全球组网的发射任务,属于重点工程发射任务。但今年1月的一天,问题来了。

  后方发现,火箭三级发动机上测试金属软管的同批次产品存在隐患,“麻烦了!”如果把总装好的火箭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发动机无疑就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上的导管就相当于人体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要想给总装好的火箭更换发动机导管,其难度不亚于给心脏做一次手术。

  1月27日,郑觉醒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火箭心脏“手术”开始了。首先由总装事业部拆除连接火箭三级和二级的爆炸螺栓。

  工人师傅们调着力矩扳手上的力矩,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脸上很快渗出一层细细的汗珠。经过几次调试,第一个爆炸螺栓被顺利拆除,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就这样,12个爆炸螺栓被依次拆除。接着是拆除与发动机相连的导管。

  总装事业部八组组长吴勇回忆,那个时刻对于每一个抢险队员都很危险——可能存在因拧紧力度过大,导致螺纹咬合过紧,最坏的情况就是引爆分离,这对箭体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再危险也要做。

  无独有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事业部三组员工吕恒聚至今记得,几年前的一次发射,卫星上有部分产品需要在整流罩“合罩”之后安装,还需要火箭试验队队员在限定时间内将舱门关闭,确保火箭按时发射。

  关舱门,这个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就有很大挑战。这个工作最终交给吕恒聚完成。

  医护人员为吕恒聚戴上监测仪,对他说,如果监测仪报警,一定要停止工作,赶紧回来,否则将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距离窗口时间还有40分钟,吕恒聚走到火箭旁。当时,发射现场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吕恒聚工作。就在吕恒聚拧到第4个螺钉时,嘀……嘀……嘀……监测仪的报警声划破宁静响了起来。

  当吕恒聚回到安全区,总装事业部领导“责备”他为什么不听医生的话时,他却憨憨一笑:“和国家的火箭发射相比,个人的事总是小事,最后撤离这班岗必须站好。”

  如果人人对岗位挑三拣四,火箭能成功上天吗

  一线操作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挑活儿。

  按照田鑫瑶的说法,任务期间,他们每天要烧将近6吨煤,这些煤全是他们手工一铲一铲地装到小推车里,接着一车一车地运到锅炉房。至于蒸汽,则是从头一年10月,持续到次年5月,经常是24小时不间断提供,3小时一班,轮班巡查。

  他所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曾考虑采用锅炉烧天然气、汽油,来代替烧煤,不过,发射场地处偏远山沟,加之铺设管道成本、燃烧危险性等因素,最终还是沿用传统的人工烧煤办法。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