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月6日电(付敬懿)鸬鹚落满杨树枝头,野鸭在沙洲上追逐,翱翔的飞鸟不断掠过湖面。岁末的洞庭湖,逾10万只候鸟翔集于此栖息、觅食,寂静的湖洲湿地因此生动而充满灵性。
“湖滩一片芦苇,风吹过去碧波荡漾,各色候鸟飞舞,儿时记忆的场景又重现了。”在洞庭湖沟港湖汊和芦苇荡里蛰伏出没数十年的“候鸟守望者”李剑志感叹,洞庭湖又迎来飞鸟翔集、芦花飞雪的大美景象。
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调蓄湖泊和湿地,被誉为“长江之肾”。然而,由于过去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洞庭湖水面萎缩、生态恶化,自然保护区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威胁。
数据显示,洞庭湖最盛时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至今只有2625平方公里;与2013年相比,2016年洞庭湖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36.4%下降为0,已无Ⅲ类水质,出口断面总磷浓度升幅97.9%,生态环境饱受“荼毒”。
如何给“长江之肾”排“毒”?湖南省在2017年发出了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的动员令,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开展环境治理“夏季攻势”,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的“三年行动计划”,整治污染顽疾不遗余力。
人为筑成的堤坝矮围,是破坏洞庭湖健康的一颗毒瘤,这种非法的圈湖捕捞、养殖活动曾在洞庭湖区愈演愈烈。
“四米高网围、两米高泥堤将湿地分割成一片片渔场,像上万亩的‘迷魂阵’,涨水鱼入,退潮鱼尽鸟绝。”当地渔民邱云华说,水位降低圈湖网围就增加,渔民曾面临无鱼可捞的境地。
天怒人怨的矮围岂能长期存在?截至2018年9月20日,洞庭湖区岳阳、益阳、常德三市按照新标准累计拆除矮围网围121处、矮围面积18.65万亩、堤长375.84公里。特别是下塞湖矮围13天内拆除1.8万米矮堤,62名责任人被严肃问责,17名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毒瘤被快速“摘除”,一些残余毒素也被陆续清除:湖区大兴“种树造纸”时种下的数百万棵欧美黑杨倒了;湖区投饵、投肥设施被全面清理整治;保护区非法采砂全面关停;清理河湖岸线4613公里,排查整治工业企业2860家……
健康的“长江之肾”,本身和其相连经络一定是通的。但在洞庭湖水域,许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沟港河渠淤塞严重,导致湖区垸内水系连接通道被切断,变成“死水一潭”。
为此,自2016年以来,湖南在洞庭湖区累计疏浚沟渠4.3万公里、整治塘堰2.4万口,让洞庭湖外湖和垸内沟渠之间水系形成“活”循环。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四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湖的健康。湖南全面推进“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工程,3.57万余人成为河流河长,巡河巡湖保证一汪碧水畅通奔涌,每位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化身“河长”,对河湖进行全天候监督。
系列举措使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1至11月,洞庭湖11个湖体断面总磷浓度较2015年下降39.3%,11月份当月下降到每升0.057毫克,已接近Ⅲ类标准。
“今年的指标是在全年降雨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取得,来之不易。”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立佳表示,下一步,湖南将按照《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部署,突出抓好湖区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和工业面源污染、黑臭水体、湿地生态修复等问题的治理,还洞庭湖一湖清水,造福子孙后代。
据悉,为避免“治理再反弹、再治理再反弹”怪圈,湖南将在依法治湖上下“猛药”:加快推进《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立法出台,开展湖区生态补偿机制立法研究,形成一张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治的“保护网”。(完)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