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活雷锋”——随农业科学家、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蹲点日记
他是全国“时代楷模”,是著名农业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埋首土地58年,其中退休后20年,仍主动选择扎根农村,不仅带领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实现了小康,还帮助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实现了现代化。他叫赵亚夫,是江苏省农科院镇江农科所退休所长。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接见他,中央领导评价他是“大地活雷锋”,当地农民说“要想富,找亚夫”。他究竟有什么样的“三头六臂”?近日,记者陪着赵亚夫教授在农村生活了四天,记录下了他与农民的点点滴滴。
赵亚夫的初心
(7月6日 星期六 多云)
今天与赵老师约好,在镇江句容市戴庄村新落成的“赵亚夫事迹展览馆”见面。相识20多年,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十次再见赵老师了。他已经79岁了,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一如既往,身影有些佝偻,精神却依旧矍铄。
算了一下,他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干了58年了,前38年,他作为农技专家、农科所长,尽着一份职业的责任。退休近20年来,他依旧扎根这个山区,心廉身洁,真情为农。赵老师从不拿农民一分钱、一两茶、一袋米,却让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扬眉吐气,戴庄也成为全省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每每想起,我心底的钦佩和敬意便油然而生。
盛夏的丘陵山区,阳光有些灼人,但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赵老师一边给参观者讲解有机水稻的种植过程,一边回过头对我说:“老郑,等我把这批客人接待完,我们去小汪家里看看!”我知道赵老师口中的小汪,是戴庄村的一个干部,叫汪厚俊。8年前,小汪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戴庄当了干部,他跟着赵亚夫,一干就是8年。他把父母亲从外村接过来,在戴庄租了近200百亩土地,搞种养循环农业,如今不仅家里致了富,自己也当上了戴庄村的党委副书记。
恰逢周六,小汪书记不在家,去金坛看老婆孩子了。他的父母亲也下地干活去了,家里没有人,三只看门的小狗见了赵亚夫像是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摇着尾巴往他身上爬,赵亚夫也像回到自己家一样,领着我们到处参观讲解。
在小汪家的屋后,有一间20亩的大棚,大棚上层养着50多头羊,下层养着40多头黑猪。“这是小汪家的循环饲养场。”赵老师介绍说,羊粪拉到一层,发酵后,猪连拱带吃,猪粪二次发酵后运到室外的甜柿子地里,50亩甜柿便有了有机肥料,柿子树下养了3000多只母鸡,母鸡一边吃着野草虫,一边吃着猪粪发酵后的益虫,这样就形成了循环种养殖业。
正说得起劲,汪厚俊的父亲气喘吁吁地赶到了,热情地让我们进屋喝水。“我在隔壁又花40多万元盖了50多亩的钢架大棚,用来养猪羊,今年收成好,预计能收入50万元,明年计划翻番。”老汪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兴奋地说,“全凭了赵老师,没有他,我连想都不敢想。”
告别老汪已经是下午两点多,正是最热的时候,赵老师又出现在戴庄村的田头。望着那些拔节抽穗的有机水稻,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展露笑颜,“老夏家的稻子醋糟用多了,估计会倒伏;蓝涛家的长势比去年好……”
他对每家的情况都如数家珍,并及时用本子记录下来。我注意到,他的双肩包里,随身带了几大瓶药——因长期“伏”在土地上,他的腰椎间盘突出一直很严重,我刚想开口,他已卷起裤腿下到田里……望着他早已被汗水湿透的青色衬衫,我既心疼又敬佩。
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赵老师几年前给我讲的故事:他在宜兴农林学院求学期间,到县医院看病,一进大门,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批瘦得皮包骨的农民坐在台阶上,目光呆滞,还有的奄奄一息躺在门诊室门前等待救治……一问才知,他们是因为吃不饱肚子,饿出的病。他想,要彻底治好这些人的病,首先要让他们吃饱肚子,于是下定决心,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我豁然开朗,让农民吃饱肚子,让农民致富就是这位老共产党员、老知识分子的初心和使命。
全天候的农业科学家
(7月7日 星期天 阵雨)
东部山村的早晨,天亮得特别早,我穿衣起床,出了院门,便看到佝偻着腰的赵老师正从远处走来。
“天气比较闷热,农民早起干活,中午天热就休息了,没睡好吧。”赵老师边走边和我打招呼。
灰色的T恤衫,米色的休闲裤,再加上一双早已穿旧却依旧干净的运动鞋,赵老师又开始了一天的“农村游”。
“昨天没走到这里,竟然长出一棵草来。”边说着,赵老师弯下腰,把草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