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不同特点的“老”劳模,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主动承担着同样的使命,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劳模故事】“老”劳模的“新”贡献
程传云 许忠 杨惟寿
前不久,安徽芜湖市南陵县的闵后水正在自家大棚内,帮客户采摘刚上市的猴头菇。让他欣喜的是,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要晚一些。由于“天公作美”,这一批猴头菇长势喜人,可以预计产量一定也很足。
就在几年前,闵后水还是村里的贫困户,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安徽省劳动模范许忠的帮扶下,他开始了菌菇种植之路,并成功脱贫。他常常和身边的人念叨:“多亏了许劳模,他教给我们很多菌菇种植的好技术,让大家年年都能有个好收成。”
自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芜湖市总工会即开始谋划如何让扎根在农村的劳模发挥带动作用,引领周边村民致富。在市总工会的号召下,这些有着不同特点的“老”劳模,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主动承担着同样的使命,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新贡献。
“跟着劳模干,心里底气足”
闵后水口中的许劳模,是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许忠,来自芜湖县六郎镇,2007年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许忠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摸索食用菌种植技术。多年来,许忠一直攻坚克难,钻研技术,先后攻克了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和猴头菇、金虫草周年栽培技术,解决了本地菇农外出买菌种的难题,改变了本地市场鲜菇品种单一的状况。
在当地,许忠是远近闻名的“许劳模”。能学到许劳模的菌菇种植秘籍,是周边村民非常期待的事。
闵后水原本是南陵县家发镇长山村人,因车祸落下终身残疾,妻子先天智力不足,3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的极度贫困一度让闵后水感觉生活无望。许忠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主动承担了闵后水学习技术时的一切费用,还时常鼓励他乐观面对生活,帮他树立脱贫信心。
两个半月的培训结束后,考虑到闵后水的家庭情况,许忠又为他预支了价值500元的菌种和价值1000元的原材料,并经常充当他的技术顾问。
目前,闵后水的大棚内栽培了香菇、茶树菇、秀珍菇、平菇等多个品种,年栽培量达50吨,产量达70吨左右,并成功带动身边的村民一起脱贫。闵后水自信地说:“跟着劳模干,心里底气足。”
作为带动群众致富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许忠立足芜湖县,辐射全国,先后举办了以下岗再就业职工、贫困户、回乡创业青年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221期,有近3万名学员直接受益,21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为了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他还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市场+互联网”的联动运营模式,推动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把自己趟出的路子传给身边人”
用自身技术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一直是杨惟寿的心愿,因为他要“把自己趟出的路子传给身边人”。
杨惟寿是芜湖诚德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芜湖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经过多年摸索,杨惟寿创立的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和循环农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户前来取经。对有发展意向的村民,杨惟寿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培训、技术指导带动农户增收。
今年,杨惟寿还主动对接村内的两户贫困户,带领他们种植有机水稻,并为他们的首批水稻提供全程技术护航。
与杨惟寿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程传云。“种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领着老百姓奔小康。”芜湖传云绿色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传云说起话来底气很足。
程传云,一个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右腿落下残疾的农民,2003年在田间机械工作中意外造成左腿骨折、左脚脱落,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脱离贫苦生活的决心。他深知“要想干出名堂,光靠体力是不行的”。
30多年的创业生涯里,他阅读了100多套技术书籍,其间一边种植一边就读于浙大、北大、南京农大,经历过失败,品尝到“不甘”,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
2008年,程传云在芜湖县陶辛镇建立了以葡萄、油桃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尝到甜头的他,始终没有忘记陶辛镇周边大部分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民,一心想着如何帮助他们一起走出困境。
他一面引进国内外优质葡萄品种进行种植,一面邀请当地从事果树种植的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加入,组建了芜湖传云绿色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