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老金和他的挂历小店

2018-11-28 15:5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一家老店 一段温情
老金和他的挂历小店

老金的挂历店里,满满当当全是2019年的新挂历。

  74岁的任善福住在朝阳双井,每年11月份,他都会乘公交车到西黄城根北街37号院,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每年的那一点儿念想——挂历。

  在不少80、90后的记忆中,曾几何时,台历、日历和挂历作为辞旧迎新的传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电子万年历和手机,台历、日历和挂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在很多老人的心目中,年底买一份日历或者挂历,是一份温馨的回忆,也承载着他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一进西黄城根北街37号院,就能看到一家充满怀旧味道的挂历店。73岁的金安光经营这家挂历店已经有近40年的时间。每年11月和12月,是老金最忙的时候。

  怀旧: 来这里的都是老主顾

  “从早上8点开始,人就来了。”老金的店紧邻繁华闹市,店并不大,前后两间房加起来20平方米。地方小,里面的东西却不少。近4米高的房间里,一张张铁网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挂历,都是2019年的新挂历。房间见缝扎针的地方,还堆着不少传统的日历。

  任善福是下午3点钟过来的。“您来啦。”“对,我又来了。”任善福和老金熟练地打着招呼,就像是好长时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彼此寒暄。“都有什么挂历?我想挑个带小猪的。”任善福不见外地走进老金的店里,抬头向四周看。“这是照片的,也有画上去的。”老金向任善福介绍着。仔细翻看了几本挂历之后,任善福还是选择自己第一眼看中的小猪照片挂历。“明年是猪年,这挂在屋子里,多喜气呀!”任善福在老金的店里买挂历已经有20多年。网店里虽然也有卖挂历的,可任善福却觉得挂历这东西还得眼见为实。

  “在店里,你可以实打实地触摸纸张的好坏,每幅画都能挨个瞧清楚了。”任善福说,每年到这里买挂历,也是感情上的需求。“我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年年挂挂历,那时候,挂历还曾经作为年货送给亲朋好友。”回忆起过去,任善福打开了话匣子,在那些挂历盛行的年月里,作为热门的抢手货,一年买20多本挂历都不算是多的。

  在老金里屋的桌子上,有一个小本,上面有不少留言。不少是买挂历的老客户留下的,甚至还有一些外国游客。老金翻看着记录本,颇感自豪。

  见证: 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

  改革开放那年,老金家里人开始做生意,当时办营业执照要手写申请书,写自己开店是为了“繁荣市场,搞活经济,支持国家建设”。

  当年,小店开业的时候,没办仪式,没有鞭炮和花篮,只做了个白底黑字的竖挂招牌。老金和他的这家挂历小店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繁华。他看着街道一天比一天热闹宽敞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大街上全是做生意的,开饭馆的、开旅店的、卖工艺品的、搞装修的。能挣钱的都出来挣钱了,谁愿意受穷啊?”

  老金回忆,在改革开放之前,普通老百姓家里难觅挂历的身影,那时挂历只有在高级干部家里才会挂,而且也没有现在这么大。普通老百姓家里都用日历牌,一叠又薄又软的草纸订在一起,每过一天,就扯掉一页。

  老金最初开店时,城里有不少挂历店,竞争激烈,但是后来,随着手机、电子万年历等走进人们的生活,来买挂历的人越来越少,开店卖挂历的也越来越少。“不挣钱还开什么?”老金的这家挂历店紧邻西四,地处繁华闹市,如果把店面盘出去,光靠租金或许会比他卖挂历省心,还赚得多。可老金并不在乎:“我这个岁数了,感情是最重要的。”虽说对钱看的不重,可是今年老金的老伴因身体缘故,住了好几次院,高昂的医疗费、护理费让老金有点喘不过气来。“护工最便宜也要一天200多块。”

  坚守: 最后的一家挂历小店

  入冬后的北京,气温越来越低。老金的挂历店向北开门,屋子里没有暖气,阳光又照不进来,屋里的温度明显比外面还要冷。老金舍不得开空调,没有顾客来的时候,他便会坐在院子门口的破凳子上晒一会儿太阳。或者裹上厚厚的皮裤和棉袄,戴上棉帽,泡上杯热茶,翻翻报纸,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去年,附近的几个孩子看到了老金的寂寞,便抓了只流浪狗送给他。他看小狗可怜就收下了,取名“黑妞”,黑妞很黏人,老金走到哪儿它便跟到哪儿,它也不爱叫唤,每天就卧在老金的脚边,静静守着。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