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40年 几代中国人的结婚日记

2018-12-02 18:15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在诗人席慕蓉的眼里,“有缘的人,结成刚好的姻缘。”

1978年-2018年,40年间沧海变桑田。这“刚好的姻缘”的婚嫁观念及彩礼、嫁妆、仪式又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走进老朱家、老周家……

资料图:2017年,120对浙大校友新人重回母校,举行成婚仪式,许下爱的诺言。王刚 摄

“一切从简”到“热闹即场面”

65岁的朱永贵是一名退休教师,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享受上了“记不清日子”的悠闲,但这个“记不清”不是健忘,而是不在意。

问起和老伴田翠英的婚姻,38年前的事虽已相去甚远,记忆却是清晰的。

“那时候讲究媒人说媒、递庚帖、认亲的习俗和规矩。”只不过遗憾的是,由于马上要入伍,朱永贵和田翠英并没有走到认亲这一步。

1977年初,朱永贵入伍,由于“害怕准媳妇跑了”,他会每个月给田翠英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问候家中老人,询问她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好好干活。

“那时通讯不发达,一封信寄出去,大概要一个月时间才能收到回信。收到回信之后立马又写下一封……”

1980年中秋节,借着向部队申请的十天探亲假,朱永贵和田翠英结了婚。

“说是结婚,其实就是两家亲戚一起吃个饭,一切从简。”他说,彩礼什么的就更不可能有了,甚至到现在,二人都没有一张结婚照。这也是当时大部分夫妻结婚的普遍情况。

说到这,朱永贵有些遗憾:“我预备后年40周年的时候去补拍一张(结婚照)!

结婚40周年是俗称的 “红宝石婚”。在他的计划里,40年、50年、60年都要好好庆祝一番。

资料图:在床铺里洒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暗寓“早生贵子”。 王子涛

随着日子慢慢好起来,老朱家的弟弟——1965年生的朱永民和妻子龙秀英的婚礼显得更为“隆重”。

1984年正月,朱永民带着一众亲戚朋友十余人,挑着猪腿、酒等见面礼,声势浩大地去龙家认亲。这些见面礼在龙家女儿出嫁当天会换算成价值相当的被褥、大米等礼品作为嫁妆。

老朱家是土家族人。他们认为,订亲订得热闹是好日子的象征,放鞭炮是热闹最大的体现。当时的鞭炮4块钱1万响,当天朱永民带了100块钱的鞭炮,一路放了两公里。

为了让场面看起来更“有排场”,朱永民还找朋友倒腾到了20颗自制礼炮,“五六公里外就开始放,她(龙秀英)在家里听得清清楚楚。”说到这,他颇为得意地笑了笑。

资料图:挑着米酒、酸鱼等传统结婚礼物的送亲队伍。 吴练勋 摄

按照习俗,订完亲还有许多繁琐的礼节,单单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仪式,结婚前就有3场,当时他的工资是37块,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花销压力。

1986年九月初六,朱永民和龙秀英正式完婚,和哥哥朱永贵不同的是,二人拍了结婚照:穿上最干净、整洁的衣服,到照相馆拍一张二人同框的大头照。

现在,两人的结婚照已经泛黄,龙秀英把它拍下上传到QQ空间,让它尽可能地保持住原样。

从“新旧三大件” 到“两大件”

离老朱家300公里以外的遵义,廖萍和周世华踏入了自由恋爱的殿堂。

1984年,廖萍考入贵州医学院。在一次老乡会上,她结识了隔壁班的周世华,“见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这小伙子长得帅啊!”

每当谈起这段感情故事,廖萍的眼里闪烁着爱意。“读书期间,经常送送早餐,偶尔给他织件毛衣,慢慢地两个人就好上了。”

那个年代,没有热烈的追求,没有浪漫的表白,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感情到位就心照不宣地牵手了。

毕业的时候分配工作,两个人相约选择回到老家遵义,一个去了医学院,一个去了防疫站。

1988年,24岁廖萍和周世华步入婚姻殿堂。在周世华的聘礼中,出现了当时结婚风靡一时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只不过由于经济受限,收音机缺席了。

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录音机组成的结婚必备“三转一响”。 王子涛 摄

同一年(1988年),在浙江宁波的张维宁已经23岁了,朋友替他的婚姻大事着急,给他介绍了一个身边的姑娘陈芳菲,两人简单明了地开始了近30年的相伴之旅。

婚姻的旅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历史性”问题。比如,老一辈人并不愿意放手让子女的恋爱真正自由起来。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

澳大利亚脐橙 20个装 新鲜水果 节日礼盒送礼礼品团购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