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6日电(钱晨菲 汪旭莹)移植受者代表李志军在生命礼敬园中向着纪念碑深深鞠了一躬,这是他对“无言良师”——遗体捐献者们的由衷致谢。6天后,便是他“新生”的一周岁生日。
在各医学院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老师”。他们没有表情,却教会医学生爱和仁心;他们没有言语,却授予医学生心存感恩,时刻善行。他们是遗体捐献者,被医学生尊称为“无言良师”。
集体安葬仪式。 钱晨菲 摄
黄丝带代表祈福,风铃与鲜花寄托哀思。6日,浙江省红十字会在杭州钱江陵园举办生命礼敬园开园活动,为10名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举行集体安葬仪式。
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是公民在身故后,自愿、无偿捐献出其可用器官、遗体或组织,用于救治器官衰竭患者、失明患者和帮助推动医学教育的大爱善举,同时也是捐献者及其家属赠与他人、社会最珍贵的礼物。
蒋遂拥有着“双重”身份,他是一名遗体捐献者家属,其父亲蒋礼鸿、母亲盛静霞、妻子郭敏琍都是医学生的“无言良师”。而他本人,亦是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
其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母亲在听说同事的家人捐献遗体后深受触动,说自己百年后也想捐献,他的父亲当即同意,觉得这是为医学作贡献的好事。
1995年、2006年,蒋遂父母相继去世,他们的遗体均捐献至浙江大学,他们的名字刻在同一块纪念碑上,在蒋遂看来,这亦是一种“重逢”。
集体安葬仪式。 钱晨菲 摄
2017年8月27日,基于对父母行为的理解与传承,蒋遂和妻子也作出捐献遗体的决定。“很惋惜,2019年12月我的妻子去世了,遗体捐出后,她的姓名镌刻在纪念碑上。她曾说,人到最后,能支撑活下去的不是游山玩水、钱财无数,而是心底的那份爱。而我的名字,若干年后也会出现在她的旁边。”蒋遂说。
自2010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器官捐献、2016年红会系统启动实施遗体(组织)捐献工作以来,该省已有1563名器官捐献者,722名遗体捐献者,1442名眼组织和124名脑组织捐献者。捐献者们挽救了近5000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让2800余名失明患者恢复光明。
生命礼敬园开园。 钱晨菲 摄
作为一名肝移植接受者,李志军无疑是幸运的。今年32岁的他第一次发病是在2019年1月,同年9月再次复发。在经过反复发病抢救之后,李志军知道,他的病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是肝移植。
等待肝源谈何容易,拖着虚弱的身体,李志军先后寻找6家医院,但等到的回答都是器官来源短缺。两个多月后,幸运的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到了肝源,并于2019年12月12日深夜完成肝移植。
“我在监护室醒来那天,阳光顺着窗户洒进来,看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觉得活着真好。很感谢器官捐献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捐献者的生命在我身上得到延续,我也会带着两人份的努力继续活下去。”李志军说。
为纪念和缅怀浙江省器官和遗体(组织)捐献者,鼓励捐献新风,201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建设以褒扬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大爱精神为主题的“生命礼赞”场所列入《浙江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要求该省11个地市推动项目建设。杭州生命礼敬园于2019年开工,今年12月6日正式开园。
开园仪式上,20名身着白大褂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师生代表庄严宣誓。其中,学生代表孙祥杰说,“作为医学生很崇敬这些遗体捐献者,学医不仅仅是为自己而学,有了遗体捐献者和家属这么多人的支持,我们也要更加努力为医学事业贡献一份力。”
在生命礼敬园的捐献者名录碑上,镌刻着3165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熠熠生辉,记录着每一位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或在移植者身上,或是医学院中,“无言良师”的故事都将在爱中传递延续,生生不息。(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