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柴可夫斯基比赛铜管组金奖的首位中国人
“圆号天才”曾韵:与天赋相比 勤奋和目标更重要
编者按:
随着第一批“90后”迎来30岁生日,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古典音乐家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
虽然2020年的疫情对古典音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青年音乐家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平台和演出中绽放光芒,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希望。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10位优秀的青年小提琴家和5位2000年左右出生的青年音乐家先后登台,他们的惊艳表现展现了后浪们的集体实力。
历史上,众多古典音乐大师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展露他们的艺术才华。让更多的青年音乐家在古典音乐舞台上绽放光彩,不仅展现了古典音乐薪火相传的力量,更体现了整个行业的未来和希望。而这也是我们此番巡访古典音乐界青年新星的初衷所在。
古典音乐界的新新人类
2019年,不满20岁的曾韵拿下了有着古典音乐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全球最权威赛事之一 ——柴可夫斯基比赛的铜管组金奖,引发世界瞩目。在这之前,从未有中国人在世界圆号演奏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绩。
年少成名,很多人给曾韵冠上了圆号“神童”“天才”的头衔,而在曾韵看来,“音乐的天赋和耳濡目染固然可贵,但勤奋和准确的目标感更为重要。”能够站在世界顶尖比赛的舞台上并取得佳绩,曾韵认为,让更多人关注到圆号这个乐器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父亲领进门 勤奋更重要
亮眼的成绩单让很多人把曾韵视为天才。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曾韵笑着说:“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父母忽悠得好。”曾韵的父亲是四川交响乐团的圆号首席,考入附中之前,一直是父亲教曾韵圆号。“我爸对我影响很大,吹圆号这件事情他从来没有强迫过我。他给我灌输的一个观念就是,‘虽然我要教你圆号,但是我希望你在踏入另一个阶段之前是一张白纸。’正是他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让我能特别快地就融入到了北京的新环境。这是我最需要感激他的。”
相比天赋,曾韵认为勤奋和准确的目标感更为重要,不管人在哪里,不管时间安排得多满,他每天坚持练习圆号。一路走来,曾韵的音乐之路似乎走得很顺畅,但作为亲历者,他竟表示学音乐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怀疑自己:“我每天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吹完之后感觉还不错,后来一听录音觉得‘这是什么东西’。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相信每个职业音乐人都是这样。学音乐是一个不断找到自己的问题、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就是非常纯粹地表现音乐,这一点最重要。就算有挫败,在我这里也会化为一个小小的动力,继续往前走。”
积累舞台经验 独奏音乐会的票当天卖光
作为获得柴可夫斯基比赛铜管组金奖的首位中国人,曾韵表示:“开拓者的身份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奖项沉甸甸的感觉。”曾韵屡屡获奖,让大家更加关注圆号这种乐器。他认为:“圆号必须先进入到大家的视野里,作为‘圆号人’需要更多的努力,把好的曲目带给大家。说不定在今后的音乐会上面,除了小提琴和钢琴、大提琴等常见的乐器独奏之外,圆号也可以很轻松地给观众带去共鸣。”
如今,他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和管弦乐队的合作或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来积累舞台经验。今年9月,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上,他特意从巴洛克时期到如今横跨300年的时间范围里,选出了在各个时期最中意的圆号曲目呈现给上海观众。曾韵表示:“上交音乐厅那场音乐会我感触非常深。圆号开一场独奏音乐会,不是这种学院交流,而是纯商演售票性质的演出,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当天的演出票全部卖光了,从这个角度讲,我是非常兴奋的。”
挑战圆号精细表达 希望在独奏之路上走得更远
圆号独奏是非常难的,曾韵表示:“在乐队里面,大家还是很乐意听到好的圆号的。因为那种声音是跟其他乐器非常不一样的包容、宽厚的感觉。在乐队里面各种乐器可以进行非常灵活的音色调配,都需要圆号的配合。但是在独奏中,圆号的音色是非常难去进行一个很精细的调整,它的音色就是这样一个温温暖暖的感觉,不那么鲜明。所以在独奏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曾韵还是希望自己能多一些独奏的经历:“趁年轻多积累一些经验,在独奏的路上走得更远。”
曾韵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