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展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降低4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说:“在健康中国行动的15大行动中,慢性病防治行动占了4项。有关健康影响因素的6大行动,比如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等,都与慢性病防控密切相关。”
在慢性病防治行动中,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4个国际公认最主要威胁居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降低这4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这个目标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
雷正龙说:“虽然4类重大慢性病疾病特点不尽相同,但其防治的基本原则和重点环节是一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是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比如,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与肺癌、慢阻肺密切相关;过量饮酒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肝癌;吸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健康的饮食是血压、血糖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雷正龙说,“因此,在四大行动中,我们在个人部分均倡导大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众主动学健康知识,树健康理念,习健康行为,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慢性病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干预越早,治疗管理的效果越好。如胃癌、食管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4.3倍。因此,这四大行动中,我们均重点突出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雷正龙说。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强调个人应该知晓自己的血压,关注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面实施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扩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覆盖面。
癌症防治行动强调个人要定期防癌体检,密切关注癌症危险信号,政府和社会应当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开展癌症机会性筛查。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强调个人应该关注疾病的早期症状,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测,医疗卫生机构要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
糖尿病防治行动强调个人应当关注血糖水平,定期检测血糖,政府和社会要促进基层糖尿病筛查标准化。
雷正龙表示,慢性病病程长,一旦得病基本终身伴随。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可以平稳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让慢性病患者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均突出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强调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同时倡导自我健康管理。癌症防治行动强调个人要接受规范治疗,重视康复治疗,积极处理疼痛。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帮助患者进行疼痛管理、长期护理、营养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雷正龙表示,四大行动均对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慢性病的筛查和管理主要依靠基层,基层能力是慢性病管理的基本保障”。
传染病防控需政府、机构、群众合力
传染病防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公众越来越关注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传染病防控不仅要依靠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比如提高艾滋病、乙肝等科学防范意识,充分认识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文明养犬、养猫,流感流行季节前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养成勤洗手、勤通风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希望通过积极倡导,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人民共建共享。”雷正龙说。
雷正龙表示,艾滋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行动不仅强调个人应当掌握防治知识和减少危险行为,也从社会角度提出了动员支持社会各界和社会组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同时,在政府层面,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提出了落实血站血液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措施全覆盖和感染者救治救助政策,综合提高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综合干预的实效性、检测咨询的可及性和随访服务的规范性,以实现将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的目标。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