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屎一时爽,一直掏一直爽。“耳屎”在不少人眼中都属于“不干净的分泌物”,他们不仅自己掏,更将手伸向了身边的宝宝,想让宝宝变得更加“干净”。但美国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每个月有1000个孩子因为掏耳朵导致耳朵受伤,被送进急诊室。耳屎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正确看待它?要不要给宝宝掏耳屎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于红表示,耳屎,医学名字叫“耵聍”,耵聍由外耳道内一种腺体分泌,分为干性耵聍和湿性耵聍两种。干性耵聍由耳道皮肤脱落的角质细胞、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混合而成,多为薄片状,较干;湿性耵聍多由外耳道腺体过多分泌或者耳部炎症引起的渗出物形成,呈黄色状,较黏。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首先肯定地说,耵聍对宝宝有一定益处,不仅可以预防水和病菌侵袭外耳道,还能阻碍声波伤害耳朵,此外,耵聍还能够有效阻碍灰尘、飞虫等异物进入,掏耳朵容易破坏这一自然屏障。”于红解释道。
于红告诉记者,正常分泌情况下,耵聍是不会堵住耳朵的,新鲜耵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水分挥发后就会变干,大部分可自行掉落到体外,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去帮宝宝掏耳朵。
如果耵聍较多且形成大块,可能会让宝宝耳闷、耳胀、有异物感,甚至听力传导受到影响。于红指出,家长可用清洁的棉签或毛巾将宝宝耳廓内的耳屎轻轻擦干净,千万不可往耳内伸;比较硬的外耳道耳屎,家长可先用碳酸氢钠滴耳液将宝宝的耵聍进行软化,然后就医。
于红提醒,切勿用棉签、手指甲或者掏耳勺等东西戳入宝宝的耳朵,这样虽然能掏出部分耵聍,但是会让藏在深处的耵聍被堵得更深,可能损坏耳道和鼓膜,伤害到宝宝的听力。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