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初心 接力前行
国防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今年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设立30周年,为了总结宣传好30年来基金所取得的成绩、经验,我提议搞一次征文活动,小范围地邀请机关领导、基金评审专家、图书作者、出版社编辑以及专业读者等,以“我与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为主题,写一写与基金、编辑出版有关的故事。没想到,邀请一经发出,就有不少关心基金的人士欣然应诺。由此我也就放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回望自己在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影响下不断成长的往事。
初识基金:
助我走上编辑之路
我是1995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因为所学专业是船舶工程,就跟着胡万忱老师负责舰船方向的编辑工作。说来也巧,恰好我们学校的戴遗山教授申报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胡万忱老师就让我帮助完成申报和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工作。戴老师的这本书叫《舰船在波浪中运动的频域与时域势流理论》,正式出版于1998年年初。与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打过交道的作者知道,基金评审会每年召开一次,通过评审后一般会有半年至一年的改稿时间,然后才正式进入编辑出版流程,加上上世纪90年代的图书出版周期普遍比较长,戴老师的这本书陪我走过了参加工作的头两年。可以说,除胡万忱老师这位正式师傅之外,戴老师的这本书算是我的半个师傅。真是有幸,在我参加工作的最初,能透过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学习领悟到做好编辑工作所必需的耐心与责任心。
第一本基金图书出版后,我放心大胆地与胡老师一起策划组织“现代船舶力学丛书”。世纪之交,国内一批从事船舶力学研究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陆续从科研第一线退下来,及时组织将他们宝贵的知识财富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保存下来,对帮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成长会有很大的作用,有经验的科研中坚也将从中受益。因此,能否组织好这一丛书出版工作格外引人关注。在吴有生院士、尤子平副院长(当时都是基金评审委会员的专家)的推动下,成立了由吴院士牵头的丛书编委会,几经反复审议确定了丛书书目,并于2001年实现了第一批5种书稿上会、4种通过评审的“开门红”。此后,“现代船舶力学丛书”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即便是2003年我离开编辑岗位之后,仍然未能全部放下。
现在算下来,距离我策划组织的第一本基金图书出版,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间,虽然有一半时间不在编辑岗位上,但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编辑。对自己的这种认识或要求,绝对是与基金分不开的,因为是基金帮助我认识了什么是编辑,并帮助我顺利走上编辑之路。
再识基金:
树立职业自豪感
2008年,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设立20周年,出版社协助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机关召开一次庆祝大会,表彰一批为基金作出贡献的专家、作者、编辑。因为担任副总编辑,我的任务是负责起草基金工作总结和庆祝大会有关材料,同时联络媒体跟进宣传。从年初接受任务到4月开会,总共只有两个月时间。这期间,我翻阅了与基金有关的所有文献材料,采访或与机关领导、行业领导以及不少作者、编辑进行沟通交流。一时间,我完全沉浸其中,被基金所取得的成绩所折服,被基金所传递的“求真务实”之科学精神所感染。
无论是基金设立10年、20年之际,还是现今30年之时,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始终都是优秀科学技术学术著作的典型代表。它们所承载传递的学术知识,都是前沿性的,领先于所处的时代,屡屡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图书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国出版政府奖、解放军图书奖等重要奖项,成为国防工业出版社服务国家、服务军队、服务国防的闪亮品牌。
始终都是对“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忠实遵循。如在评审环节,通过要求提交完备可查可证的申报材料,力求验证科研成果“真”;要求申报全稿或重点章节,力求考察学术概念严谨与否;要求同行推荐,力求筑牢出版质量基础……无论过去多少时间,基金图书一直是“学术出版”的代名词。
始终都是追求“推动科技创新”出版价值的集中体现。围绕新一代武器发展和装备建设需要,基金组织出版了“航天测控通信丛书”“近代空气动力学丛书”等图书;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资助出版了《载人航天器技术》《月球探测器轨道力学》等直接服务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图书;为配合军事斗争准备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助了《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多管火箭发射动力学仿真与试验测试方法》等以技术探索、型号预研为主要内容的图书。这些图书一经出版,立刻被应用到我国国防工业建设和我军武器装备建设中,及时满足了国防科研第一线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可以说,基金与出版自觉地统一于“推动科技创新”。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