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建设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
制图:沈亦伶
内容提要: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一个突出表现是制造业品牌建设大大落后于制造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应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提升、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以及鼓励优质品牌“走出去”等方式打造更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制造业品牌,助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做优做强制造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品牌是一国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与制造能力相比,制造业品牌建设滞后,世界级知名品牌偏少,品牌附加值、国际影响力仍然较低。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制造强国建设,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建设制造强国与品牌强国指明了方向。加强品牌建设,让更多制造企业从贴牌生产转向创建自主品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品牌,是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企业品牌建设
创新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原动力,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根本途径。要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以创新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生产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企业内部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扩大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引导企业聚焦行业发展薄弱环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力量,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筑牢制造强国、品牌强国的科技基石。把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推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创造新业态、拓展新模式、开创新空间,推动品牌实现定位差异化、价值高端化,切实提升品牌创新力、吸引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假冒伪劣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构建品牌维权发展机制,打造品牌发展的法治“保护伞”“高压线”,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坚持以质量提升夯实企业品牌建设基础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需要并行发展。要切实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推动更多企业将品牌建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中,制定并完善适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战略规划,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品牌建设与各项业务协调发展。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的价值导向,着力在做好做精和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健全覆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生产运营模式,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对接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不断优化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质量监管方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尊重工匠的社会环境,着力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双馨的“能工巧匠”,建立健全在岗职工“干中学”培训体系,为企业夯实品牌质量打造人才基础;利用股权激励等机制留住更多高技能人才,激发员工打磨产品、提升质量的热情与动力。此外,还要加大企业品牌管理投入力度,优化品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积极采用先进的品牌管理技术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中国品牌美誉度
对品牌的认同,不仅意味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更意味着对企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认同。建设品牌强国,尤其要注重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增强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文化认同。要注重从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制造企业品牌文化附加值。构建中国品牌核心价值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品牌建设中,打造一批富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世界一流品牌。有效利用主流媒体平台助力品牌强国建设,积极采用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扬中国品牌的优势与价值,塑造中国品牌榜样,增强品牌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形成品牌传播的扩大累加效应,为中国品牌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加快优质品牌“走出去”步伐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