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出版集团:有故事更有情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十月文学院(佑圣寺本部)内景
冰心(前坐者)与编辑们
“大家小书”系列
上世纪80年代参加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
北京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角有座转角楼,上下两层雅致的木结构,红彤彤的门窗,吸引着来往行人的注意。这个挂着新华书店牌子的老楼,曾是北平大众书店的所在,也就是北京出版社的前身。
北京出版集团从这个小小书店走来,历经70年风雨,发展成年生产各类出版物7000余种、新品3000余种、在北京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出版机构。
红色基因,让书籍与历史同行
1948年,“前店后厂”的北平大众书店开门营业。当时的顾客并不知道,这家书店是中共地下工作交通站。直到当时的书店老板郭镛于上世纪90年代逝世,尘封的历史才得以揭开。这段红色基因,为后来的北京出版社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大众书店更名为北京大众出版社。1956年“公私合营”,北京出版社在大众出版社的基础上成立。
“当时以出版教育类图书和日历为主,但编辑们始终将弘扬北京文化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出版社研究室工作的杨良志说。
上世纪50年代,出版社系统整理传统京剧剧本,1957年起陆续出版的《京剧汇编》106集,收录传统剧本499部,其中绝大部分剧目从50年代后期已绝迹于京剧舞台,是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料。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版的重磅图书《北京古籍丛书》,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掌故轶闻、名胜古迹、诗词杂咏、人物传略、物产风俗的重要文献。杨良志介绍,其中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得来实属不易。该书清末本在琉璃厂被日本人抢先买走,著名北京史地民俗专家张次溪找到买主借书连夜抄录。后来,该书与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合成一册,由张次溪标点出版。
1978年,复牌的北京出版社迎来“黄金时代”。8月,东兴隆街的一座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面世。《小镇上的将军》《蝴蝶》《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绿化树》等名篇都发表在这份杂志上,谢冕曾用《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总结《十月》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
随后,《少年科学画报》《父母必读》《北京卡通》相继创刊,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旅游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北京出版社副牌社陆续建立。
199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获批组建。2009年转企改制,更名为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文史见长,赓续京味文化根脉
前几年,编剧史航每天读一段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并在微博上发一段读后感,引起网友的兴趣,但很多人发现该书已绝版,买不到了。“我们意识到,在今天,原汁原味讲述老北京生活的书依然有不小的市场。这本书很快再版,6000册没多长时间就卖光了。”北京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说。
包括张中行《北京的痴梦》、周汝昌《北斗京华》、齐如山《北平怀旧》在内的“大家京范儿”等书系寻觅“京味”,旨在把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北京人的讲究和烟火气留在纸墨之间。高立志说:“我们希望‘老北京’看了能在怀旧中获得慰藉,‘新北京’看了能了解北京、爱上北京。”
除了再版名家作品外,北京出版集团也努力发掘新史料,为完整地保留传统文化记忆努力。2016年,穆儒丐的《北京梦华录》出版,受到学界关注。作者1884年出生于香山健锐营一个旗人家庭,长期寄身于报业。书中大量旗人风俗的一手资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一些学者认为,他应被视作曹雪芹与老舍之间满族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些当代作家写老北京都是从文字到文字,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出版人提供更准确的一手材料,还原历史。”高立志说。
《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是一本用英语介绍北京文化的书。作者罗信耀1908年生于北京,上世纪30年代曾到美国,在埃德加·斯诺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该书以主人公小吴爷爷去世、奶奶去娘娘庙祈福等经历带出北京的丧葬习俗、妙峰山香会盛况等,给读者提供了关于北京历史民俗尤其是满族风俗的准确描写。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