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谷歌收集面部数据:隐私成科技企业新原罪?

2019-09-20 09:02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谷歌收集面部数据:隐私科技企业新原罪?

  科技观察

  或许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如今天,如此多数的用户、如此多维的信息掌握在如此少数的机构之中。

  上一个互联网时代里,谷歌的“不作恶”和乔布斯为苹果加持的“创新”标签,共同构建了科技企业的道德高地。

  然而,最近两年,这些科技企业在公众形象方面却纷纷陷入了传统巨头的陷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传统巨头企业也遭遇了潮水般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从嬉皮士文化中汲取养分的乔布斯等新一代科技明星,也努力使自己看起来与臃肿的传统巨头有所不同。

  但科技公司的这些努力,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各领域的垄断巨头而日益苍白。举个例子,即便谷歌的“不作恶”口号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深入人心,但当谷歌在其最新的智能显示器(Nest Hub Max)上推出一款面部识别的新功能时,依然引发了公众对于面部隐私问题的警惕。

  这项名为Face Match的面部识别技术,可以在识别用户的面部特征后,立刻在屏幕上显示用户的照片、短信、日历等数据。

  单纯从产品应用的角度看,这款功能显然属于设计者想象中的“便利”。当谷歌Nest Hub Max的面部匹配功能保持开启时,其会不断监控和分析来自摄像头的输入数据,以检测人脸。

  用户或许愿意用面部数据交换一些小小的便利,如使用苹果手机的“面部解锁”功能。但毫无疑问,这款产品走得有些太远。其将用户的一种隐私(面部)和另一些隐私(私人数据)连接起来,并不能让用户觉得更便利。相反,只会激发用户天生的不安全感。他们会觉得,天哪,原来这家企业拥有我如此多的隐私数据。

  单纯就这项功能,指责谷歌这样的科技企业涉嫌过度收集用户数据,或许有些大惊小怪。早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初,用户的生物信息包括指纹、面部、步态、体重等就已经进入科技公司数据库里,至于手机号、支付信息、消费数据更是无一例外。

  事实上,兴许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如今天,如此多的用户、如此多维的信息掌握在如此少数的机构之中。在互联网进入数据驱动的新阶段之后,科技企业崛起的另一面,是不断侵占普通人对自我隐私数据的使用权。

  即便是谷歌,或是早早就喊出“在意你的隐私”口号的苹果,仍然会在新功能推出之际,一遍一遍引发关于“隐私”的质疑。部分科技公司此刻应当回想起资本主义早期巨头企业的原罪。而一度标榜更卓越更人性的科技企业,想必不太想被另一个原罪所击垮。

  比起新产品或是新功能,抚平用户的不安全感,或许才是更应当考虑的新维度。毕竟,商业迭代除了靠技术进步,也靠信任转移。

  □马文(媒体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