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唐晓安(右)和李墨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采访。柯皓 摄
“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他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1月28日,《湖北日报》一篇关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的人物报道被广泛传播。许多读者流泪点赞,网友“jocelyn”留言:“谢谢张院长一家的付出。生命不仅有长度,更有亮度,您燃放的生命之光,点亮了许多病人的希望。”网友“天空之镜”说:“感恩,正是因为有您这样有责任心的人,让我们相信,一定能渡过这次难关。”
采访有风险但仍要以身作则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最先打响的地方。有线索称,张定宇在妻子住院感染隔离的情况下,带领600多名医护人员,指挥坚守了近30天。
1月30日,湖北日报社武汉新闻中心副主任唐晓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说,1月26日,大年初二上午10:30,他正在部门办公室值班,突然接到报社副总编辑张晓峰和编委办主任陈力峰打来的电话,要求派部门得力记者立刻赶赴金银潭医院,采访张定宇。唐晓安主动提出自己去,并点名刚回武汉的同事李墨参加,还紧急邀请摄影记者柯皓同去。
“知道采访有风险,但关键时刻,我必须带头,以身作则,顶上去。”作为一名工作了20年的新闻工作者,唐晓安曾参与非典、甲流、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重大报道。在他看来,记者必须要服从组织安排,“上得去,打得赢”。
彼时,湖北日报社党委已要求全员返岗:在武汉的,立即投入到疫情报道中;在湖北其他市州的,也要就近在当地参与报道。《湖北日报》编委会此前已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的报道组。到此时,该报社每天在一线采访的记者已达130多人。
连日来,唐晓安既作为报道组成员之一,又正赶上湖北日报社武汉新闻中心轮流值班,每天基本上以办公室为家,从一大早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才能休息。除了第一时间掌握各方信息、策划当日部门重点选题,将报道任务细化到责任人、具体采访对象,同时要第一时间将部门记者来稿以最快速度编辑,供新媒体刊发,又要将各方信息及时综合,改编成相应消息、通讯、特稿,供《湖北日报》纸版采用,武汉新闻中心记者多、线多面广,每天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一旦进入医院隔离区采访,接下来就要进行自我隔离,工作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李墨接到采访任务后,匆匆安置好家里,将孩子送走,简单收拾了一下采访物品,便赶往报社。柯皓更是从腊月廿九出门,每天进出医院隔离病区拍摄采访,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至今没有回过家。
怕吗?“我们也在心里问自己。说不怕,是假的。但连日来穿梭在武汉各个医院采访的报社同事,从全国各地集结武汉、‘向着炮火前进’的新闻同仁,又何曾不是凡人之躯?何曾没有孩子和父母需要牵挂呢?”唐晓安说。
不能带采访本手机相机也要消毒
约好的采访时间是16时30分。14时许,唐晓安一行就到了金银潭医院。他们穿着报社准备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乳胶手套。没有护目镜,就戴上泳镜、滑雪镜。
张定宇极其低调,鲜少接受媒体采访。除了在“无国界医生”网站上能找到他的名字,网络上几乎没有任何报道。为了获取更多新闻线索,唐晓安和李墨决定先从外围着手采访。
首先碰面的是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代维,通过他对张定宇的介绍,唐晓安抓住了“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这一人物关键词。随后,他和同事一行,决定先到医院北楼五病区,采访那里的医护人员。
“进病区前,医生给我们做了层层防护,先穿白大褂,再穿防护衣,头发一丝都不能露在帽子外面,避免沾染病毒,能包裹起来的地方都包起来。”唐晓安介绍,如果进入污染区,也就是最里层的病房和走廊,必须穿“猴服”、戴面屏或护目镜。“猴服”就是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如果不在衣服上写名字,就分不清谁是谁了。几小时下来,如同蒸了桑拿,全身湿透。
进入北楼五病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得非常清楚,只能按照规定路线走,避免污染。五病区主任魏明说,能不带的东西,尽量不要带,采访本也不要带,撕两张纸,写完拍照,再把纸扔了。手机、相机也要严格消毒。
抓住核心要点采访能抢多少是多少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