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有些声音和画面,是文字无法表达的”

2020-05-11 07: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本报见习记者 吴明娟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新冠肺炎危重症CCU病区,王富晓(右)跟随李兰娟院士查房后合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供图

4月22日下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武汉抗故事会”,这是该集团赴武汉前方报道的12名“战士”凯旋后举行的第二期战“”报道座谈会。

记者生涯中最值得铭记的58天

1月28日0时56分,《大河报》记者李岩通过微信群向领导写下了请战报告:“我现在邓州,与湖北襄阳毗邻。如果可以,我愿意去豫鄂界,乃至湖北、武汉探访。随时出击!”《大河报》编委、城市运营中心主任李文红当即回复:“主动请缨,勇气可嘉!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现场。你先待命。待请示指挥部领导后回复你。”1月29日,李岩接受指派赴武汉采访,在武汉的58天里,以李岩为组长的《大河报》武汉“疫”线采访小组发回文图、视频、直播等各类报道逾百篇。

《河南法制报》首席记者王富晓在接到赶赴武汉一线采访的通知后,让妻子把小一点的孩子送到姥姥家,妻子带着老大。一家四口开始了分居三地的生活。妻子送他到楼道口,只说了声“等你安全回来”。这句话,陪伴着他在武汉的每一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疫情当前,党报记者应当冲在最前方,我将用胸膛铸起铁壁铜墙,哪怕生死抉择,我也要逆行出击,迎难而上。”这是《河南日报》记者李凤虎立下的战“疫”誓言。2月9日下午1点,李凤虎正在家里吃饭,接到通知前往武汉一线的紧急电话,他放下碗筷就准备行李,带着家里仅有的6个N95口罩出了门。12岁的儿子帮忙拿着行李,送他到楼下。“爸,记着给我每天打电话!”到小区门口,他再次回头,儿子还在原地挥着手……

“很多年以后,提起新冠肺炎疫情,我想我仍会记忆犹新。武汉,我从未想过会与一个城市的脉搏环环相扣。”《河南日报》记者刘 晓波说。和刘 晓波一样,《河南商报》摄影记者侯建勋也是集团派往武汉的第一批记者,“在武汉待了58天,这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值得铭记的58天!”

李兰娟院士为进“红区”记者加油

摄影记者到达武汉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限定的时间里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拍摄肖像。作为中国摄影史上首创、世界摄影史上罕见的一次集体行动,为4.2万余人拍摄肖像的“重大工程”,让参与摄影的记者看到了4.2万余张可爱可敬的面孔。“我们摄影小分队走进武汉大街小巷,从最北的黄陂区到最南的江夏区,每天每夜采访车辆都穿梭行驶在长江两岸和武汉三镇,累计行驶里程9000多公里。”《河南日报》记者王铮说。

侯建勋曾跟随消杀队体验式采访5天,他说:“最难忘的是穿脱防护服和吃鼻涕。”王富晓也深有感触:穿两层隔离服、一层防护服,戴三层脚套、三层手套,再戴上N95口罩、外科口罩,戴上护目镜、防护面板……汗水很快往下流,他深感医护人员的不易。

王富晓还冒着生命危险与医护人员一起走进“红区”,采访拍摄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新闻。先后在《河南法制报》及新媒体上发表《你守护患者我守护你》《“毒王”要求河南医疗队打包回河南》《一包荠菜鸡蛋包含的豫鄂情深》等30多篇报道和多篇独家融媒报道,获得广泛关注。“这次采访,我深刻地认识到视频在新闻采访中的巨大力量,有些声音和画面,是用多好的文字都无法表达的。眼含泪水拍照片,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王富晓感慨地说,在疫情中,心怀恐惧不畏惧,记录大时代影像和英雄壮举,这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新冠肺炎危重症CCU病区,王富晓跟随李兰娟院士查房,李兰娟院士对他说:“能进‘红区’采访的记者都是勇士,一起加油!”

感人的故事“揪心”又“暖心”

刘 晓波主要跟随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采访重症医疗队队员,135名队员来自河南省20多家医院,平均年龄不超30岁,很多都是初为人母。

刘 晓波分享道,他亲历的感人故事太多,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概括,那就是“揪心”和“暖心”。新乡医学院三附院医师李慧在武汉期间,父亲不幸去世。隔着屏幕看着老父亲下葬时,李慧朝着家的方向长跪不起的一幕,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顾不上吃午饭,刘 晓波就发回了文字报道《泪崩,父亲去世,她向家的方向长跪不起》。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