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北日报》用小故事讲战贫行动记者夜宿农家 全媒共话脱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右)在咸宁市崇阳县高枧乡中山村的王学礼家采访。周浩峰 摄
“夜宿农家深入采访之后,我基本不用翻看采访本,可以一气呵成写完稿件。”湖北日报社记者陈会君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与“夜宿农家话脱贫”专题报道收获颇丰,“‘夜宿’这种形式,是对‘四力’的一次锤炼,让我尝到了深入下去、作风扎实的甜头。”
“夜宿农家话脱贫”是《湖北日报》自8月起在一版开设的专栏。与陈会君一样,该社一批优秀记者分头走进湖北各地的农家,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算农家账,看变化、说感受、谈未来。截至10月19日,已推出17篇报道,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故事,呈现了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战贫行动。
慢慢聊细细品 挖掘有感染力细节
陈会君和同事张竞恒采写的《老乐家的养鸡致富经》,是“夜宿农家话脱贫”栏目推出的首篇报道,讲述了咸宁市贺胜桥镇万秀村乐进兵、李细保夫妇通过养鸡产业脱贫的故事。陈会君回忆说,采访当天,报道组中午就来到乐家,与采访对象深入接触了解。晚饭后,乐进兵又到鸡舍里忙活,为鸡调整电风扇位置,避免它们感冒着凉。聊到动情处,他说:“我对鸡有感情!有时候鸡出栏,鸡舍里没鸡了,仍情不自禁早晚都去转一圈。没有鸡,心里不舒服,像掉了点什么。”
“这种话很打动人,能感受到老百姓的朴实、勤奋,用到稿件中,会让报道更有穿透力。”陈会君说,“夜宿”拉近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其实有些话,并不是采访对象不想说,而是按照传播规律,刚开始接触根本说不出,只有熟悉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自然表达出来。”
记者姜远海也有同感。为采写《腰打钢板的养猪大户》,他来到荆山深处——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云旗山村,与村民陈明新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也是农村出生,和采访对象年龄相近,我们一起拉家常,聊小孩、谈高兴和悲伤、谈养猪市场,于是屡遭不幸但依然坚定信心奔小康的养猪大户的丰满故事就形成了。”姜远海说,在“文火慢炖”的采访过程中,才能挖掘到更多更鲜活更有价值的报道素材。
用老百姓的话 朴实更打动人心
“夜宿农家话脱贫”这组报道每篇都不长,平均在1300字到1500字之间,叙事精练、文风朴实。在湖北日报社区域中心主任卢平看来,写老百姓的事,就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平实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记者王兵与柯利华采写的《种菊脱贫户 带动一村富》,讲述麻城市铁门岗乡富岗村刘幼娟的脱贫故事。文中有很多平实的话语,比如,“这一路,是苦堆里熬过来的”“脱不了贫,出门脸红”。记者戴文辉在《山乡开网店 销售过百万》一文中,记述了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王江凌晨直播的细节,“我是小号,比不过大主播,应该打时间差,他们不播的时候我播。”他调整时间,早场从凌晨4点到11点,晚场从晚8点到凌晨1点,一天播12个小时,日均销售额达4000元。
标题也是这组报道的亮点。《光棍汉成了脱贫明星》,拎出“光棍汉”和“脱贫明星”两个特殊身份,通过这两个“标识”,人物鲜活跃然纸上;《腰打钢板的养猪大户》,提炼人物特点,具象化的“腰打钢板”,十分鲜活生动;《山乡开网店 销售过百万》,将“山乡”“百万”具有一定反差的元素对比呈现,张力十足。
此外,该系列报道每篇文章基本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构架谋篇布局,也是整篇文章的大逻辑所在。如《种菊脱贫户 带动一村富》3个小标题,分别是:靠一条信息走上种菊之路、从办合作社到开公司、要想办法擦亮品牌,勾勒了种菊贫困户的脱贫过程及未来期望。
原汁原味录制 短视频充满温度
“夜宿农家话脱贫”是一组全媒体报道,《湖北日报》纸媒刊发文字、二维码,图文、视频等在湖北日报客户端综合呈现。记者在进行文字采访的同时,还要运用航拍、实录、同期声等多种方式录制视频。
《老乐家的养鸡致富经》的短视频名为《打不倒的“养鸡倌”》,用航拍镜头开篇,转承到房檐滴答的雨水和漫步啄米的小鸡等细节。视频原汁原味再现贫困户的生活。夜幕下,男主人突然“真情告白”,说对鸡有感情,真实的记录,让短片充满力量和温度。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