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日报社记者孟哲——“第一现场在哪儿 我们就应该去哪儿”
今年2月,孟哲在武汉前往随州运送医疗物资的直升机上跟拍。受访者 供图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孟哲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抄在了采访本上。82天的武汉采访经历,让这位“90后”新闻人更加坚信:“第一现场在哪儿,我们就应该去哪儿。”
9次深入“红区”近距离拍摄
“我要用视频报道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孟哲是中国日报社派赴武汉工作时间最长的记者,82天里他9次深入“红区”进行近距离拍摄。
初到武汉,孟哲和同事对隔离病房的害怕缘于未知。医疗物资紧缺,医生的防护服都不够用,记者用什么防护?怎么穿脱防护服?进病区该怎么做好设备的防护?拍完后设备怎么带出污染区?那天半夜一点多,孟哲在微博上刷到一条世界卫生组织给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视频,他连续看了10次。
第一次去火神山医院采访时,孟哲认识了出生于1998年的护士徐文清。徐文清小小年纪就扛起了班组长的重任。在武汉期间,她学会了很多,包括给患者换尿不湿。
“那一刻,我们扛着使命,扛着中国青年、中国医护青年、中国呼吸专科医护青年的使命。”徐文清的话让孟哲感同身受,他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出生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热情、有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娇生惯养、没有担当。疫情让我们深刻地感到国家对我们的需要。当我们把自己装进防护服时,我们不仅仅是妈妈的孩子,更是祖国的赤子。”
一次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孟哲出入病房,直击前线,采访了张继先医生,也记录了外卖小哥、志愿者、急救车司机等普通人的抗疫片段,这让他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章玮是令孟哲印象极其深刻的一名患者。孟哲跟拍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那天,章玮处于昏迷状态。通过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主治医生拼尽全力将章玮抢救回来。辽宁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来了就干一件事儿,让他活,一定让他活。”
在孟哲看来,章玮得到救治的过程,也是中国对于“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价值传递。每每想到此处,他都会感到心头一热。他说,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很荣幸曾经在武汉战斗过。“对于我们年青一代来讲,这是一次意义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生于盛世的年轻人,在经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将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担当。”
由于在武汉一线报道,孟哲推迟了和女友领证结婚的日子。他说,新闻人的使命就是报道社会、记录当下。“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坚守舆论主阵地,向世界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所经历的一切。”
在对外传播中锤炼“四力”
孟哲采访拍摄的短视频《生死6小时新冠》介绍了俯卧位治疗对新冠肺炎的缓解作用,在脸书、推特上获得了很大传播量。许多国外网友评论说,他们想看看中国如何治疗新冠肺炎,也想了解中国应对疫情真实的状况。由此,孟哲和同事们继续创作了系列纪录片《起底外媒》,铿锵有力地驳斥了外媒对武汉的偏见。《起底外媒:“新冠”报道的伪善与双标》传播量为6500万;《起底外媒:为什么只有中国抗疫被报道成了隐瞒数据》传播量达1.04亿,其中40%的互动传播量来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在武汉采访期间,孟哲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增强“四力”的重要性。他说,只有增强“四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掌握舆论话语权。脚力是基础,“迈开双腿,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采访的基石;眼力是关键,要善于观察、善于辨别,不能盲目轻信,也不要人云亦云;脑力是核心,特别是面对外媒别有用心的采访报道时应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办;笔力是落点,新媒体记者要善于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记者 孙海悦)
(责编:宋心蕊、燕帅)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