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播分寸感是自信的表现
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成熟和自信的人说话时是有分寸感的。相反,如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所描写的“招祸口,不知分寸”现象,却在当今的世界传播场域中时有出现。
分寸感是人的修养在内心沉淀而成、对人或事物的合理认可与表达,这种认可与表达体现出主观自信。网络时代,通过推特、微信可以把个人的声音放大很多倍,但大家普遍有一种直觉:缺乏分寸感就缺乏在公共领域发声的基本伦理。
伴随逆全球化势力的膨胀,传播界的逆伦理现象正日显其侵蚀性。网络技术使传播能力无远弗届,让那些怀有敌意、没有分寸感的言论有了全时空、直抵面门式的传播能量,导致很多弱者的尊严感不断受损、被冒犯感全面增强。这些多媒体立体化的无分寸“带节奏”现象,使人不由得怀疑这些发声者是否具备基本的传播伦理。
膀子粗、嗓门大是蒙昧时期产生的力量迷茫,不能允许这种没有分寸感的拜物教,在具有先进科技支撑的网络上复活。客观地看,在新冠肺炎疫情打击和后疫情时代经济悲观的背景下,西方的傲慢以扭曲的没有分寸感信息传播方式宣泄,这些信息进一步造成群体切割,对立加剧,也造成一些人追求的目的与行为方式之间、善行与恶举之间的界限模糊,导致失去分寸的伦理意识驱动线下的非理性行为发生。例如,若干国家在疫情期间顽固拒绝公众戴口罩等。
传者、受众、媒体构成了传统的传播场域的三方,但是智能化传播、数据化传播使平台成为某种意义上传播的第四方。这一方经常在第一时间横空出世,以不受约束、不显意识形态、不分立场自诩。但是平台自动分发的信息经常无分寸感,显示出其不具有责任感的伦理底盘。
传播的全球化比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要快得多,传播水平与经济融合水平的非同步性,造成了传播场的若干陷阱,如当下撕裂感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感知,应对撕裂感的伦理处方就是分寸感。它基于共享性理性,而不是基于选择性理性;基于常识而不是基于算计;它利于互惠而不是基于“某某第一”。
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沟通》指出,信息交流演变成暴力行为,原因在于这种交流失去了分寸感,它标签化对方和脸谱化对方,朝着妖魔化对方的逻辑演进。因此,截断这个进程,就是分寸感实施的内涵式要求。
分寸感建构是一个必须现在就要做,也将渐进的客观过程。对新闻信息实施有分寸感的调节,是一个不以少数人反对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否则,一个没有共同基本伦理的传播场,就难以成为一个互惠的信息命运共同体。它的建构基于和不限于——制度性调节:相关法规的完备;政府与媒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约定式信息节制;自律性调节:媒介组织的协商调节;平台的反调节:平台作为第四方,跨越利益相关方的伦理作用必须显示;技术调节:大数据用于对极端化言论予以调节,对于明显没有真相支持的现象新闻与言论自动示疑。
“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句话,本义就在于告诫人们不可缺乏分寸感从而弄巧成拙。
(责编:宋心蕊、燕帅)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推荐阅读
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是全国新闻界每年一度的盛典。经过各地各新闻单位层层推荐、比赛评选,13名优秀记者代表全国百万新闻工作者,向全国观众讲述发生在重大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 【详细】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