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的,能够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窄禁带半导体和红外物理研究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这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原副主席褚君浩在谈到改革开放40年时如是说。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国际同行评论褚君浩及其团队时说:在窄禁带半导体研究领域,“他们不但赶上了世界,而且在一些方面走在前面”。
1966年,褚君浩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68年3月成为一名中学老师。而褚君浩的心里,始终有个“科研梦”。
因为彼时的环境,很难进一步学习,褚君浩与几位好友坚持保留了一个“基本粒子讨论班”,由一群喜欢物理的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一起,讨论各自在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学习心得。
“当时搞得很神秘,怕人举报,有时是在上海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碰头,有时是在某个成员的家里讨论”,褚君浩回忆说,当时坚持学习,根本没有一点功利心,纯粹是喜欢,所以冒险也要在一起讨论自己喜欢的理论物理。不过,当时的褚君浩就已隐隐感到,国家总是需要科学研究。
1978年,得知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的消息,褚君浩非常激动。在褚君浩大学同学的父亲、中国两院院士严东生的鼓励下,褚君浩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汤定元,圆了“科研梦”。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一批有志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褚君浩非常感谢两位先生,“汤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从美国回来的科学家,跟严先生一样,都很爱国,我就跟他做研究,走上了科学研究的正规道路,不断进步。”
在褚君浩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制度的恢复;二是国际学术交流;三是经济的发展,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四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各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科研计划的发展。
褚君浩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时,实验室条件很差,如果当时有好的想法,国内没有试验条件,还要到国外去做。但改革开放以来,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跟国外差不多,因此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的成长也在同步进行。
而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机制创新,为培养和引进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础,“这些发展也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实现了跟着发达国家追赶到并跑,到目前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形势。”褚君浩说。
“我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把中国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去融合发展、吸取国际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经验,为我所用;同时大大激发和解放人的积极性,投身科技、教育、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回望40年历程,褚君浩发现科技发展了、人才涌现了、国力强盛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为中国进一步有序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除了科研工作,褚君浩还长期从事科普工作,近年来所作科普报告超过50余场,平均每月作一场报告。
展望未来,褚君浩坦言,希望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激发科技工作者进一步以发现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技术、振兴新兴产业、提高人民生活为目标而勤奋工作。他更希望在科学的海洋中,有更多中国人的原创性工作。
“小时候还在中学念书时,看到教科书中都是外国科学家命名的物理化学数学的定律,我就盼望着有一天中国科学家也做出大的贡献”,褚君浩憧憬,这一天正逐步走来,希望改革开放促进科技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土壤更为肥沃、中国科学家做出更有水平的工作。(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