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未来两年将实现万米深潜
“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说,中国用10年突破7000米深潜纪录,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打下的基础
叶聪向学生赠送“蛟龙号”模型 杨勇 摄
全世界近500人进入过太空,12人登上过月球。而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只有11个,其中有8人来自中国。
叶聪就是8人中的一个,也是中国最早深潜至7000米深海的团队成员之一。
叶聪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702所副所长、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常被用来比喻中国的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事业,叶聪就是“五洋捉鳖”的一名旗手。
站在“蛟龙号”的肩膀上,中国正在研发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叶聪担任总设计师。未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进一步深潜到万米级深海,可以探测蛟龙号尚不能覆盖的余下0.2%面积的海洋。
从2002年立项,到2012年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中国仅用时10年。2018年12月28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的报告会上,叶聪介绍,短时间内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打下的基础。
海上颠簸 宠物猫跳海自尽
“沧海一粟”是什么感觉?叶聪可能最清楚。
2009年,在“蛟龙号”1000米级海试期间,通信设备多次出现故障。最长的一次,他与两名同事和母船失联两个小时,反复呼叫,无人应答。
当时,3个人呆在内直径2.1米的球舱里,抬头看不见天,低头看不见底,“那时对沧海一粟的理解是最直接的。”叶聪回忆。
这只是叶聪数年深潜生涯中,遇到的一次较为普通的困难。浩瀚的海洋中,危险与不适屡屡突破他与同事的想象。
海面波涛汹涌,其实比潜入海底更挑战生理极限。海试中,很多队员晕船呕吐,最极端的时候,船员养的宠物猫受不了,跳海自尽。
由于是中国第一支深海潜水器研制团队,叶聪与同事遇到的难题,也有着极为珍贵的意义。3000米级海试期间,潜水器在2000米深度数次出现电气绝缘故障,这意味着可能发生壳体漏水或短路,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以选择立即上浮,但一旦放弃,故障就消失了,连故障数据都拿不到,解决不了问题。”他们在压力之下沉着冷静,最终解决了这个故障,并为后续试验积累了大量故障数据。
亲自驾驶 闯入7000米深海
其实,叶聪并非专职的深海潜水器驾驶员。在他和同事设计制造出深海潜水器之前,中国也没有这样的职业。
叶聪是一名设计师。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专业毕业,进入702所,很快就遇上“蛟龙号”立项并启动研制。他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仅仅一年过后的2002年,他的能力得到认可,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负责潜水器的总设计。
这正是他梦想的职业。叶聪自称“理工男、装备迷”,中学时就迷恋《舰船知识》《兵器知识》等杂志,上大学时便以参加武器装备研制为志向。“蛟龙号”让他梦想成真。
科研项目中,研制人员参加舰船的试航试潜是一项传统。在“蛟龙号”开始总装联调的时候,叶聪便报名,想要驾驶潜水器。“因为我觉得自己最适合,总布置设计人员对潜水器的空间布局、作业流程、应急处理等有总体把握,我亲自操作,对潜水器的运行有直接感受,可以用到将来系列化深海装备研发中。”
“蛟龙号”4年海上试验经历,让叶聪毕生难忘。每次出海都要离开大陆40到50天,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所有问题只能船上自己人解决。如果船上有队员生病,像阑尾炎这样的手术,都需要船长来开刀,远洋船长都有紧急医学救助的能力。
科研不易 看泰坦尼克号获启发
在“蛟龙号”之前,中国潜水器下潜纪录仅有600多米。到2005年,“蛟龙号”研制已开展3年,团队中仅有两人见过真的潜水器。他们的研制只能依靠国外的科普读物和观看影视作品。比如《泰坦尼克号》中有关潜水器的画面,被他们反复研究,对中国潜水器的设计起到了启发作用。
那年,叶聪参加中美联合深潜活动,来到美国科考船上,利用美国载人潜水器开展科学调查。他成了团队中第三个见过潜水器的设计师。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