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分散性村落遗产保护的开平经验

2019-01-03 11:15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盘活散落乡间的记忆——分散性村落遗产保护的开平经验

  随着各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断加快,许多村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广东开平广袤的田野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833座碉楼。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乡间景色。

  回顾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历程,当地政府与民间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文保之路?除文物本体外,散落乡间的非遗文化又当如何盘活?近日,记者实地采访,梳理侨乡文化保护的开平经验。

  1.摆脱“名气很大、人气不旺”的困局

 

  随着开平碉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声名鹊起。不过,名气虽很大,人气却不旺,不少碉楼处于关闭状态,面临自然衰败。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看来,“这种被闲置、被切断社会文化联系的状态,使得大多碉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衰损、被浪费”。

  如何摆脱困局,盘活碉楼资源?当地政府制定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中明确,“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妥善处理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57座碉楼用来“居住体验”。开平市文物局局长李佳才告诉记者,这57栋碉楼为“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或保存较好的居庐和部分结构坚固的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会秘书长江汉表示,他多年前就开始对碉楼进行“活化改造”。一栋1923年建成的碉楼“震东寄庐”,在不改变建筑外貌和结构的情况下,通水、通电,加设卫生间和厨房,装了空调但不挂于外墙,有了24小时热水和网络,一个现代化的家居空间显现出来。江汉在开平碉楼里有了一个舒适的家。

  “活化利用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改造方式。”江汉告诉记者,修复加固部分是比较容易拆卸的材料,不妨碍日后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选用修补材料时,需要制造一些可识别的标识,不能假装是原样修复,变成造假和做旧。

  活化利用不仅是让人住进来,而且要把楼用起来。

  逸农庐是自力村的标志性建筑物,由加拿大华侨方文田所建,现已成为方氏家族传奇的见证:展厅内每件旧物一如当年,仿佛时光不曾流逝;墙上一幅幅后人生活照,诉说着海外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据介绍,“逸农庐的传人历史展览”由方氏家族亲自策划。在后人方秀儒的倡议下,海内外亲属积极奔走,四处征集家谱、图片与口述史。来自河北的一名游客参观后表示,整场展览保留了逸农庐“家的感觉”,为华侨留住了“文化之根”。

  “这几年已有超过70部影视作品在开平市取景拍摄,尤其是以碉楼为题材的《让子弹飞》,以开平赤坎古镇为背景的《一代宗师》等,大大提高了碉楼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李佳才说。

  “如果遗产的空间有实用性,去使用它是很正常的事情。”冯江说,这样才能发掘碉楼的精神和灵魂,继续书写建筑物的历史。

  2.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彼此息息相关。全领域开发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少非遗项目正是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了活态传承。

  在江门良溪村,记者见到了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沛贤。“将鲜采的新会柑洗干净,用圆管在柑的上部切开柑口……”罗沛贤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罗氏柑普茶的制作技艺和历史由来。罗氏柑普茶是良溪村“侨乡文化”的一部分,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前,江门市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建立了罗氏柑普茶加工厂,将柑普茶的技艺传承下来。

  除了罗氏柑普茶,江门的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茶坑石雕、新会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一大批传统技艺项目也加入生产性保护行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对其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能使其实现自我造血,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但对于表演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挖掘其文化内涵?

  每逢大的节庆,位于江门开平永富路28号的“金声”老店前车水马龙,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地的人们都会来此选购心仪的狮头狮鼓。记者来到“金声”狮鼓店,百年狮鼓第五代掌门人胡沃镒正在给狮头上色、画花纹。他告诉记者,开平“百年狮鼓”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少人重拾昔日回忆慕名而来,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

澳大利亚脐橙 20个装 新鲜水果 节日礼盒送礼礼品团购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