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3岁以下婴幼儿更需一对一式情感关系,应以家庭养育为主
建立“支持系统”,减少父母育儿焦虑
上海宝山区一家幼儿园内,幼托班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本报记者 刘栋摄
■本报记者 张鹏
1989年出生的小马去年“升级”做了爸爸。一家人欢喜之余,也为如何养育好孩子而发愁。为此,小马全家人“火力全开”:买书、关注育儿公众号、向亲戚朋友取经,孩子还不到一岁,小马和爱人已经“啃”完了十几本育儿书,关注了几十个育儿公众号。这种“甜蜜的负担”也让小马时常感到困扰:“这些育儿理念有的自相矛盾,有的并不适合自家宝贝,‘看书养娃’其实也很累。”
为更多家庭提供更多普惠性托育服务,科学育儿的相关指导必不可少。专家表示,从科学育儿的角度来看,家庭才是0—3岁婴幼儿养育的“主阵地”,上海应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减少新手爸妈的育儿焦虑。
孩子生长发育各有时间表,但很多家长缺乏耐心
“看书养娃”,让年轻爸妈的育娃方式越来越精细,这让托班的老师们哭笑不得:“现在,大多数家庭都使用食物粉碎机,孩子送到托班的时候已经两岁多了,竟然不会咀嚼。”一名幼儿园园长表示,养育过于精细,其实影响了婴幼儿牙齿和肌肉的发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虹口区早教指导中心主任梁月秋发现,年轻爸妈们在育儿时或多或少都存有“功利心”。当孩子学会独立行走后,家长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孩子认知能力的“开发”。比如木棍串珠游戏,孩子在玩此类玩具时,往往会满足于“串”这个动作,至于木珠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都是“看心情”;可有的家长非得按照说明书上的玩法,要求孩子根据颜色、形状一一对应串。
“看到别的孩子会走路了,自己的孩子还不会走就着急;听到别的孩子会说话了,自己的孩子还不开口就焦虑。”在梁月秋看来,家长们其实知道孩子生长发育有各自“时间表”,可在实际养育中又缺乏耐心。
3岁以下婴幼儿需要一对一式的稳定依恋关系
80后小吴是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孩子出生后就成了全职妈妈。如今孩子两岁了,“谁来带娃”成了一家生活、工作安排的头等大事。“自己带太辛苦,工作无法兼顾。让父母来带,不仅抢占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三代人共同生活也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这番话,代表了一批妈妈的心声。在她们看来,若将孩子托付给专业机构,或许是解决家庭矛盾、让自己重回职场的最佳选择。
根据幼儿成长规律,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李燕并不主张把30个月以下、尤其是24个月以下的幼儿送到托班集体看护。李燕说,24个月以下的幼儿,需要的是一对一式的相对稳定的依恋关系;而24至36个月的孩子,则开始建立多重依恋关系,包括与家人、老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与物理环境之间建立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也在《0—3岁孩子家庭教育八大关键点》一书中指出,对0—3岁的孩子来说,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对他们的教育也主要是家庭教育。
李燕说,3岁以下婴幼儿依恋关系的良好建立,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发展的核心,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她表示,在托育机构里,老师没办法跟所有孩子实现一对一互动,从孩子的成长规律考虑,0—3岁婴幼儿的养育最好以家庭为主体。
托班关键不是要教给孩子什么,而是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托班教育不是要教给孩子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家长的育儿方法给出科学指导。”延长路东部幼儿园园长林丽告诉记者,不少托班幼儿家长看到孩子自己走进幼儿园、自己洗手吃饭都觉得很心疼,这时候家校合作十分重要,年轻爸妈要懂得为孩子的成长放手。
李燕则建议探索建立“家庭养育支持系统”,为亲子之间的活动提供空间,同时对家长如何养育孩子提供科学指导。目前,上海为所有0—3岁适龄的婴幼儿家庭提供每年6次免费育儿指导服务。以虹口区为例,去年,虹口区早教指导中心为区域内5000多个家庭提供各类早教指导活动,累计服务超过五万人次。
梁月秋告诉记者,这个年龄段的家庭互动主要以游戏为主。今年2月份起,虹口区早教指导中心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并通过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把家庭亲子小游戏、0—3岁科学菜谱等内容传递给家长。此外,中心还推出早教报纸,通过街道居委会送给有需要的家庭。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