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洁
王军在北京邮政系统工作。不久前,他在自己居住的北京昌平区龙泽苑社区获得了一个新称号“最闪之星”,起因是他作为党员回社区报到,主动接洽给社区装上了智能快递箱。
提起高波,达智桥胡同里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他是西城区广内街道办公室主任,不过让他被胡同居民认可的是他另一个身份——街巷长。
最近,住在夕照寺社区40年的梁萍老人有点爱操心,走到楼门口就盯着灭火器在不在,走在路上看见狗粪就铲起来……因为她也有了个新身份——小巷管家。
2018年1月,“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北京“1号改革课题”向全市推广。自那之后,70余万名像王军一样的在职党员回到社区报到,1.49万名街道处、科级干部走下大街和胡同担任街巷长,并带动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小巷管家”志愿队伍,形成合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治理难题。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在职党员“认领心愿”服务社区
今年以前,在龙泽苑社区住了10多年的王军,从没想过自己和社区会变得这般“亲密”。这个改变就发生在今年4月,他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回社区报到后。
“我们社区有130多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后共同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凡是涉及社区建设的事,书记都会在群里@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参加讨论。”王军告诉记者,这多半年,社区西侧院子筹划建篮球场、东边要建老年餐桌等事项,他都参与了意见,一下子就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
不过,作为回社区报到的党员,王军最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为社区服务。幸好,龙泽苑社区党支部想出个好方法——“心愿认领”。“我们让居民提出愿望和需求,再让每位在职党员根据自己的专长认领心愿,结对子开展服务活动。”社区书记伊然说,需求明确,在职党员立刻行动起来,纷纷认领了自己的服务项目,很快社区里就多了书法培训班、法治宣传课、暑期编程小课堂,社区里的设施维护都被党员“包了干”,再不用社区操心了。
王军在邮政系统工作多年,听到居民对社区信报箱破旧的反映,立刻找到伊然,申请为社区更换智能快递箱。经过王军的居中协调,不久前,龙泽苑社区的智能快递箱已安装完成并正式运行。不仅如此,经过王军牵线搭桥,中国邮政北京分公司党支部还与龙泽苑社区党支部结成了对子。
“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在职党员,能够回到社区为居民们做点实事,更加体现出了党员的先进性。”王军说,报到至今,他只有两次社区支部活动没参加,一次是因为加班,另一次是因为出差。
伊然则对记者说:“有了党员的参与,社区生活添了活力,社区的难题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
龙泽苑社区发生的变化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在西城区开展的“进千门走万户”活动中,在职党员广泛入户听取社区民意,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通州区的“社区服务我承诺、社区发展我建议、社区治理我行动”活动,更是在居民生活中凸显了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支庞大的力量正在北京环境整治、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街道干部基层报到打通“最后一公里”
自从2017年4月当上了达智桥胡同街巷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高波工作的“主战场”就从办公室改到了胡同里。他的手机号就写在胡同口的公示牌上,这里的居民们遇到难题都会找他来帮忙。
从一条脏乱差的乱巷变身如今的传统风貌街,达智桥胡同经历了艰苦的整治过程,怎么才能让整治成果不反弹,是高波现在最关注的事。今年“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行之后,西城区将其在胡同街巷治理中进一步延伸,开展“小微执法”,授权街巷长组织社区层面的联合执法,这让高波的工作越发得心应手。
“今年夏天,有个居民给我打电话,说胡同里有一家商户正在改造窗户,又要开墙打洞。我立刻警惕起来,马上联系了城管执法队一起赶到了现场。”高波说,幸亏处理得及时,当晚商户就把窗户恢复了原貌。
与高波一样,东城区东四街道组织部部长高洋,在“吹哨报到”机制推行后也下到了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当上了这里的社区专员。用高洋自己的话说,她就是百姓的通讯员,是社区难题的“吹哨者”。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