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艾滋病谣言里不仅是恐惧

2018-12-12 08:1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艾滋病谣言里不仅是恐惧

  如果有关艾滋病的谣言被分析成分,那底料应该是恐惧,再添上无知和偏见。

  最近,一名自称艾滋病患者的男子在微信群里炫耀,称自己“成功传染艾滋给一名大二女孩,这次不中就天理难容”。同时更令人发指的,还有几个月前的一段短视频。视频里的男子称自己是艾滋病患者,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孩则裹着被单,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很多网友见此大惊失色,再次将艾滋视为洪水猛兽。有人感慨一定要“洁身自好”,某位网友说:不“老实”,肯定有风险。

  不过12月3日,这件事迎来了荒唐结局:警方抓获了这名男子,却发现其并未感染艾滋病毒。他供述只是为了博取网友关注,他用的配图则是自己的女友。

  有心人不难发现,艾滋病的相关谣言实在不胜枚举。单单过去的两个月,从济南和邢台的高校,到无锡的娱乐会所,再到成都春熙路和苏州观前街,一则则耸人听闻的谣言被炮制出来,公安机关则一直忙着调查,然后挨个儿辟谣。

  如果对艾滋病拥有基本的了解,很多谣言其实不攻自破。这种可怕病毒的传播条件比其它大多数病毒严苛得多,高温、干燥及常用消毒剂都能轻松杀灭之。担心日常接触感染它,就像怕用泳池会怀孕一样荒唐。

  它的传播需要足够的病毒量直接进入血液,咬人、拿针扎传播的病毒实在太少,并不值得恐慌。用“艾滋血”投毒更是没有一丝可能,编排者大概武侠小说看多了。

  还有些知识略显专业,比如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单次阴道性行为传染病毒给健康人,几率大概是数百分之一到数千分之一。考虑到人体极限,那些“一年将艾滋传播给上百人”的故事也显得十分可疑。

  有几个鲜为人知但重要的事实:我国目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取免费医疗政策。感染者只要及时治疗,体内病毒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并享有和健康人几乎一致的预期寿命——这期间,传染性微乎其微。

  比谣言更加合理的推想是:尽管不排除仇世者存在,但又有几人会放弃生命,只为以渺茫的几率报复陌生人呢?国际上也早已公认,未明确感染时不经意的传播,才是艾滋流行的命门。

  艾滋病毒依然是人类的大敌。防疫圈有句俗话,高危行为后感染的概率,只分“0”和“1”,永远不能放松警惕。截至今年7月,我国共发现820756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4%。也正是在严峻形势下,大众对艾滋病的无知,不仅使得普通人缺乏防护意识,将焦虑用错了位,更让恐惧和偏见挤压着病毒感染者和高危人群,客观上阻碍了抗击艾滋的努力。

  为撰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数个公众可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论坛,其间“歧视与愤怒”的故事堪称不胜枚举。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在集体宿舍服药时被舍友发现,被夺走了药瓶,继而遭举报。他在网上质问,“为什么都歧视我?去找工作都不愿意用,还辱骂我!说我脏!好想离开这个世界!”

  这则帖子下,大部分感染者的态度是一种无言的悲伤。有人抱怨小伙子太粗心,应该把药瓶标签撕掉;更多人的宽慰类似于,“换位思考,你是健康人你也怕”“换份工作吧”。他们似乎习以为常了。

  也有个别留言充满戾气。有人说要去咬歧视者,虽然不传染,“但要让他害怕一辈子”,也有人声称要放弃治疗。这恐怕正是仇恨和绝望诞生的过程。

  2017年,中国唯一一所艾滋病学校的15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他们大多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最担心交友等问题。有人说,“我害怕大学里没有人跟我说话,这比死还难受。”

  这些年,我国在艾滋防治科普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但很多人的认识仍偏于“守旧”。遭遇恶意艾滋传播,还一味感慨“洁身自好”即是佐证。它的初衷或许不坏,但模糊了防疫的重点。

  首先,稳定的性关系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定期体检、有病就治、绝不隐瞒以及科学使用保护措施同样关键。河南省疾控中心发布数据,2016年前10个月,省内新发现的2915例异性传播病例中,约有300~400位感染者是被其法定伴侣传染的,这还尚未计算非婚固定性关系。

  目前婚检自愿的背景下,2015年,河南永城一男子被新婚妻子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件也一度引起关注。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