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很难确诊,有人求医10年才知道女儿得了什么病
一位温州罕见病患者爸爸的心愿:
我走过的弯路希望其他父母不要再走
本报记者 李玲玲
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小胖威利综合征(以下简称小胖威利)就是一种罕见病。这个月要组织多种关于小胖威利患者的活动,所以林晓静很忙。
上周六,温州人林晓静组织了一次义诊。在省儿保滨江院区门诊五楼的一角,专门为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进行咨询,儿保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朝春与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及心理和儿童保健科等6个科室的医生都参加了。
“为什么要组建小胖家园?为什么要搜集各种关于小胖威利的信息?为什么要组织各种义诊活动?”
“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走过的弯路,希望其他爸爸妈妈们不要再走了。”这是一位父亲的选择与努力,因为他的女儿,就是一名小胖威利患者。
女儿从小看病,到10岁才知道什么病
“林大哥,我是新入群的,以后女儿可怎么办啊?”
“往前看,大家抱团取暖。”
……
义诊活动中,时不时有爸妈走上前来和林晓静打招呼,看得出,他们之间有的很熟悉,就算是刚认识的,一提起“小胖”两个字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都是一个群里的人,林大哥是群主,天天为大家孩子忙。”
据了解,林晓静在2010年就建了一个QQ群,加入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胖威利患儿的父母们,他们相互交流信息。后来筹建小胖威利罕见病关爱中心,从最初群里的200多人到现在中心的1500多人,“同病相怜吧,我们像一个大家庭。”
林大哥的故事也是群里大家所熟知的。1997年,林晓静迎来女儿的降生。第一个孩子是儿子,这下儿女双全,本是一个完美的好字,可他没有想到这个好字并不好写。女儿一生出来,各方面表现就不对劲,软趴趴的,不会哭也不会吃,三天后,他们就带女儿去了医院。
林晓静没想到,这只是陪女儿求医的开始。从此,温州、杭州、上海,什么“呼吸睡眠障碍”“看上去是脑瘫”“这样的孩子可以治,只是长大可能数学不太好”什么说法都有……接下来的日子,林晓静与妻子就这样一直奔波在为女儿看病的路上,但始终没啥疗效,甚至搞不清楚女儿到底什么病。
“以前去上海可没现在方便,坐大巴要十几个小时。”
直到2007年,上海一位医生说会不会是“小胖威利”啊,那是林晓静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两个月后,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医生在病历本上写了一串英文加三个中文汉字——“Prader-Willi综合征”。
“医生,这什么意思啊?”“唉,罕见病,没法治的。”
现在回忆,林晓静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时心情复杂,一方面觉得被判了‘死刑’,一方面又觉得女儿的病总算是有个说法了。”
“这就是罕见病要面临的现实,因为罕见所以难确诊,而且更容易被误诊。我求医10年,才知道女儿到底得了什么病。”
我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不要再走
回到家的林晓静开始查资料,他了解到小胖威利综合征,正式医学名为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是因第15号染色体上部分片段缺失而导致的一种罕见病,影响包括食欲、发育、代谢、认知和行为等身体的各个方面。目前没有已知病因,也无法治愈,可以发生在任何家庭,无法预防,发病率约为1/15000,可通过做基因检测诊断。
林晓静说,不同年龄段的小胖有不同的特点,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是,刚出生时很难喂养,婴儿期肌张力低,到了2岁时,突然食欲惊人,儿童期开始肥胖。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重视,别误诊。
据了解,小胖威利的确诊率不到10%。所以,林晓静希望自己走过的弯路,其他父母不要再走。他想做点什么,前期他建QQ群。2017年3月,浙江小胖威利罕见病关爱中心正式成立。
省儿保的邹朝春医生,是浙江小胖威利罕见病关爱中心的专家顾问团成员之一。他介绍,患有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孩子,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只能通过控制饮食以及使用生长激素来进行干预,延缓症状,患儿终生需要在监管下生活。
林晓静的女儿今年已经22岁,“越大越难管,我们要和她的贪吃以及情绪行为作斗争。而上学等问题,我们都很少考虑了。”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