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3日电(张旭)“我们一直在上面呼喊,呼叫他们。但蛟龙号一直没有反应。那次下潜,母船的指挥系统跟潜航员失联近1小时。”虽然已过去7年,但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依然对7000米海试中的这一时刻印象深刻。
蛟龙入海 惊魂1小时
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未知区域之一,而最深处达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海拔最低、最神秘的地方。
2012年6月3日上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向阳红9号的搭载下,从江苏出发奔赴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次,蛟龙号挑战的是7000米级的下潜目标。
入海前,潜航员们刚刚对蛟龙号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确保电力、通信正常。随即蛟龙号被松绑,脱离母船,慢慢从海面消失。但在一次通讯结束后,本该定时再次通讯时蛟龙号却与母船失联了。
2019年4月21日,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按照操作规程,如果通讯中断15分钟,就应该抛载上浮,潜水器必须返航。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通讯依然没有恢复,空气紧张起来。央视的记者甚至还把电话打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总值班室,刘峰也接到了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问询电话。
刘峰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坦言,当时自己心里也很紧张,但多年的海试经验和仪器数据告诉他,蛟龙号是安全的。
“也担心出现一些其他情况导致潜航员失去行动能力,我这十年都是和蛟龙号摸爬滚打过来的,尽管声音通讯没有但定位还在,所以舱内应该正常。”
最后原因查明,原来是潜航员操作不慎,按到了开启语音通信的按钮。
刘峰介绍,因为电磁波在海水衰减严重,蛟龙号采用的是水声通讯。这种通信方式的带宽很窄,只能实现单向通讯,就像对讲机一样。“我们设置了语音通信的优先级是最高的,讲话按钮被压住就占据了上传信道,上面说话下面听不到,下面又没人讲话,就像是失联了。”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经验,当天晚上我们就修改了舱内作业的规程,要求把对讲机放到指定位置。”刘峰告诉记者。“一个国家深海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对程序进行优化,才能保证作业是安全可靠的。”
2019年4月21日,升级维修后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摆放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由浅入深 “50米才最难”
位于世界大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高压、漆黑和冰冷。深海还有高压等极端条件威胁着潜水器和潜航员的安全。但在刘峰看来,最难的反而是蛟龙号在南海做50米试验的时候。
在50米要解决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蛟龙号抛掉了所有压载不能上浮该怎么办?最终讨论的方案是,给蛟龙号上安装了浮力材料,通过一根缆绳连接,通过电爆螺栓释放,可以实现自救。
“听起来很简单,但能不能实现必须到海里验证,这也是我为什么说50米反而是最难的。比如浮力材料释放的时候要协调好潜器姿态。否则缆绳可能会被缠进推进器,这反而会造成事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不能让蛟龙号下到更深的水里。每一个口令,每一个规范都不断调整,这为下一步试验提供了条件。”
蛟龙号的试验策略是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随后还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走向深海 蛟龙号团队的十年
在刘峰看来,深海装备的性能,决定了我国在深海勘探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鼓舞他和团队用10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深海的动力。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