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精准扶贫
“正安‘摘帽’了!”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深度贫困县正安脱贫出列,这标志着黔北重镇、“红色圣地”遵义实现整体脱贫。消息传到1500公里之外的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师生们也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中转发点赞。
春夏之交,黔北群山,绿波浩浩,一派生机。自20年前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这里就是南京林业大学定点帮扶地区。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竹材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工作者在此扎根,立足黔北资源禀赋,利用科技助力当地发展竹产业,把一根翠竹“吃干榨尽”,从山沟沟里捧出“金条条”。
专家下地头种下常青“生态竹”
“教授,今年苗栽得晚,会影响长势吗?”赤水市两河口镇黄连沟村方竹种植大户桂金华火急火燎地向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丁雨龙教授打电话求助。
往年,不出正月,由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师生组成的“农技拜年专家团”就会在赤水、桐梓、正安等方竹资源丰富的县乡忙活开来,给当地种竹大户和竹农们手把手地做造林技术培训。
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竹子造林的抚育较往年推迟了近1个月。专家团又不能如往常一样,深入田间一对一地帮扶,这可急坏了当地的林业技术干部和竹农们。
好在这支专家团早已跟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我们有现成的微信群,特殊时期不见面、不接触,一样能够为竹农答疑惑、解难题。”丁雨龙说。
为了减少造林季节滞后对今年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加强对往年新造林的抚育,促进竹林快速满园,丁雨龙和团队专门制作了一套图文并茂的“科普贴”。从竹苗年龄、母竹大小、土球规格、实生苗规格,到起苗、及时复查新造林、劈抚、施促鞭肥等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在线“云指导”。
“这些年凡是生产上遇到难题了,我就给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打电话。”桂金华说,“没有疫情的时候,只要我有需求,专家就来到我家地头!”
从2005年起,这支“随叫随到”的专家团在黔北认下了许多像桂金华这样的“亲戚”,几乎每个春天,他们都会在这里待上半个月左右,指导竹农造林经营。每年在黔北举办培训班近30期,为桐梓、正安的每个乡镇都建设了1个示范林基地。
此外,专家团还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产表”,竹农只需“依计而行”就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017年10月,赤水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靠着一杆翠竹,乡亲们赶跑了贫困‘大敌’。”作为赤水市荣誉市民的丁雨龙难掩兴奋,“这只是基础,后续我们还要助力乡亲们脱贫后的生活如竹子般‘节节高’。”
吃干榨尽打造全链“科技竹”
一根竹子,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价值?
“按照我们目前引进的技术,能够从竹杆、竹根到竹叶,甚至竹屑进行‘全竹利用’,将每根竹子‘吃干榨尽’。”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锦公司)总经理姚连书说。
在黔北,一根普通的“生态竹”,经过科技助力,化身成为竹砧板、竹马桶盖、竹工艺品,甚至竹地板、竹家具、炭化楠竹果蔬苗木大棚等各类竹衍生品。
但在过去,同样是种竹子,农民的收入却得不到保证。“过去是望天收,收成不是很好,加上竹子的加工利用开发也没有做好,农民种了竹子卖不出去、卖不上价。”桂金华告诉记者。
“栽竹、卖笋,一年能进账5000块吧。”这曾经是一家六口全部的收入来源,谈及以前的日子,桂金华感叹:“黄连沟村,那真是比黄连还苦哩。”
2013年,专家为桂金华开出一张精准改造的“药方”,包括林地清理、种苗选育、留笋养竹、施肥经营等。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桂金华家的竹林就见了效益,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
竹子增产之后,如何通过深加工拓展竹农收入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在此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帮助地方企业开发竹质新型复合材料。经过加工利用,竹子变身为能吃、能喝、能穿、能居、能游的“科技竹”,更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带动上游20万竹农增收致富。
近些年,设施农业异军突起,但是传统钢架设施造价高昂,许多农民无法接受。新锦公司迅速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从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专利技术,对楠竹进行新型高温炭化高效改性,拓展出农用大棚“梁拱”这一新用途。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