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黄梅7月16日电 题:长江干堤夜巡记
中新社记者 梁婷 马芙蓉
在湖北黄梅县长江干堤小池段,流动的白光划开夜色,窸窣的脚步声打破夏夜宁静。只见数人成排,手持电筒、铁锹,眼看、脚探、耳听,徐徐前进。
汛期当前,黄梅县小池镇村民自发组成巡堤队开展昼夜查险。15日晚,中新社记者跟随他们夜巡长江干堤。
黄梅,位于长江湖北段出口,距鄱阳湖湖水入江口仅38公里。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游洞庭湖及鄱阳湖主要支流均发生不同程度洪水,黄梅成为江水“上压下顶”的最前哨。
记者从黄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15日8时,长江小池段水位22.36米,距保证水位仅0.89米。面对巨大的防汛压力,黄梅长江干堤每公里设置两个防守哨棚,安排13000余人上堤防守。
晚7时许,拎着铺盖、躺椅,村民戴桂生爬上大堤,准时来到17号哨棚报到。从7月12日至今,戴桂生每天吃住在堤上。从他的家到长江干堤,步行只需10多分钟。“堤坝垮了,家也会保不住,抗洪是义务,没有什么条件可讲的。”他说。
签到后,戴桂生拿起铁锹、电筒,和其他村民开启夜班巡查。巡查过程中,只见他们低着头、勾着腰,用铁锹来回拨动杂草,查看堤坝是否有渗水、翻沙鼓水、漏洞流水等险象,“这些杂草之前割过一次,但还是得仔细,不能掉以轻心”。
戴桂生告诉记者,其负责堤段全长700多米,每个哨棚不少于50人,一般情况下实行三班倒,每班15个人,分成三组,一组检查迎水面,观察江水涨势和清浊,水清表示水流平稳,水浑则表示水势上涨。另外两组交叉检查背水面。
大约40分钟后,戴桂生一行完成一轮巡查后返回。他走进哨棚集装箱,拍了拍正在熟睡的戴保经,“老哥,到你了!”随后,戴桂生走向自己的躺椅,趁倒班间隙短暂休息。
“这个堤坝原来是土坡,后来修整加固成水泥坡。因为有滨江圩作屏障,小池这段从1954年到现在都没有临过水。”86岁的戴保经从小在江边长大,对堤坝周边情况了如指掌。得知需要防汛,老人第一时间加入队伍。
“身体吃得消,保卫家园也要尽一份力。”铲草清障、装填沙袋,戴保经丝毫不输年轻人。戴保经曾参与数次抗洪,回忆起1998年抗洪经历,他说,当年大家全靠一副肩膀,来回挑起一担担土加固大坝,“现在都是机械化,条件好了很多”。
81岁的刘年保曾参加过大堤建设,“那个地方1954年破过一次口”,他指着左手方向的一处堤段说道。在前两天的一处巡查中,刘年保发现一处险情并上报。现在,这处地方已被插上小旗标识,24小时有人盯守。夜间巡查,蚊虫纷飞,遇到蛇是常有的事,但刘年保不觉得辛苦,他把家事暂时放到一边,“汛情当前,守好堤坝是最重要的事情”。
大堤对岸江西九江,是34岁陈唯佳的工作地。得知家乡汛情严重,他请假一周回家支援。“大家齐心协力守卫家园,不辛苦,也不害怕。”陈唯佳表示,上堤前,乡镇组织技术人员到每个哨棚开展了巡堤查险业务培训。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