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网络平台大肆售卖人脸照片等个人信息 该如何预防?

2020-08-10 06: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人脸信息灰色产业链引发关注信息泄露或导致财产重大损失

  隐私信息频遭泄露该如何预防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林银婷

 

  近日,媒体报道的批量倒卖非法获取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的黑产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些信息在淘宝、闲鱼等网络交易平台上大肆售卖,而且售卖的人脸信息并非单纯的人脸照片,还包含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公民个人身份信息。

  对于出售公民信息等隐私数据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公民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网上售卖个人信息 

  肆意侵犯公民隐私

  人脸特征信息作为高敏感性信息,与个人身份、金融、行为、位置、偏好等信息相关联。该信息被泄露时,或将导致人们个人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

  采访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出售公民隐私信息对公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垃圾信息源源不断,当人脸信息被某些刷单类App非法利用时,可能会收到垃圾邮件、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甚至可能导致被迫网贷、金融账户被用于非法的用途;二是个人财产受到损失,非法中介常利用人脸信息和银行卡、身份证等证件进行贷款、借债或者冒名办卡透支消费;三是公民可能会遭遇裸聊、裸贷、私密信息泄露的危害。

  出售公民隐私信息的行为为何屡禁不止?郑宁认为,这是因为售卖者的逐利心理,购买人脸信息的成本极低,但是被售卖的人脸数据可以用来“撞库”,也就是在不同网站尝试使用相同的帐号、密码获取该用户其他的账户信息,从而达到精准投放广告、精准营销或精准诈骗的目的,以此获得高昂利润。此外,犯罪成本低也是导致公民隐私信息一再被倒卖的原因。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售卖隐私信息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从技术角度来讲,这种需求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为了“撞库”,撞库是指凭借用户的身份信息、人脸识别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破解用户账号;第二是为了精准营销,了解个人的运动轨迹,通过人脸比对可以掌握到此人上过什么网站,用过哪些类似的服务,拿到此人的相关信息后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与此人真实身份相结合,实行精准营销;第三是为了精准诈骗,诈骗者通过搜集个人相关信息,了解个人购买的物品,以退票、退钱、更换货物为由,使公民上当,点击诈骗者所提供的二维码,从而进行精准诈骗。此外,还有一些个人目的,比如窥探个人隐私等。

  法律助力信息保护 

  售卖平台难辞其责

  关于倒卖公民隐私信息的行为将会受到何种处罚,朱巍说,对于倒卖公民隐私信息,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即将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围绕“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单独设了一章进行规范,可见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非常重视。

  郑宁介绍,倒卖个人信息涉嫌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