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大会近日于北京、杭州、郑州、昆明四地同步举行,共有6家试点示范单位、50家评论员单位以及1000余家观察员单位参与。该项目致力于整合多方资源,探索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设平时与应急状态下的慢病协同管理体系,为患者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和医疗支持,整体提升中国慢病的综合管理能力。
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执委会孔灵芝主任表示:“后疫情时代,我们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与体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还需加强基层的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在平时状态下实现全面慢病分层管理。随着项目的开展,希望能逐步引领中国慢病管理向多部门协同支持、慢病全流程共管、政府与各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转变,同时为我国慢病领域政策的指导和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执委会孔灵芝主任发表讲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供图
据介绍,慢性病已成为普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本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多国研究显示,老年和基础病人群成为疫情流行中最脆弱的人群,易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更加凸显出了平时状态下加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联合发起,赛诺菲等支持,分为探索期、试点期和复制期三个阶段。在为期一年的探索期期间,来自5个县的6家县医院将作为首批示范单位,根据专家制定的慢病管理要素、标准和流程进行实践,通过“点,线,面”的带动,将实践成果逐步覆盖全体县域医院集群。
来自基层的示范单位将获取一线数据和管理经验,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不断赋能医生、患者及相关医疗企业机构,构建县域的慢病管理体系,探索中国特有的个体化与标准化结合的慢病管理模式,为慢病领域政策的指导和制定建立基础。到2021年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将基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出台首本《白皮书》,从政策、商业模式和产业化层面形成对县域慢病的系统指导,充分体现价值医学理念,构建完整的县域慢病管理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执委会副主任贾伟平教授表示:“对于慢病管理,实际上要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建立一个更加适合中国现状的管理模式,不管平时状态还是应急状态,都要实行全流程共管,整合政府和社会的各界资源,通过政策保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和结合,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些是我国慢病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此次项目探索的方向。”
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河南省永城市中心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健康共同体集团、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以及云南省云县人民医院六家医院作为此次项目的首批示范单位,将围绕全流程智慧慢病管理,平时与应急协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慢病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慢病管理信息化五个主要课题分别展开县域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
其中,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于去年年初成立了慢病健康管理中心,并在同年成为“县域慢病健康管理中心试点建设单位”,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流程智慧慢病管理模式。针对仍然存在的不足,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将加强社会、政府、机构、患者等多方之间的融合与协作,打造“健康·家”互联网+医护康养全流程融合服务平台。
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院长许士波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我院初步探索的这一套慢病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只有在协同管理的发展理念下,走多部门多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子才能破局重生,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建立医护康养的全流程全周期服务模式,形成完善的医疗服务闭环,让更多百姓获益。”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