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改革开放四十年:荧屏映现家国情怀

2018-12-13 06:06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改革开放四十年:荧屏映现家国情怀

  现实题材电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的主流创作题材和中心写作内容,也是中国电视剧工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追求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40年来,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现实题材作品涌现出来,以热忱聚焦时代主题、深刻提炼时代生活、真挚表达时代变化、生动塑造时代人物的现实主义情怀,而获得观众的青睐,在传播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主流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期伊始:表现出与时代对话、深刻思考社会问题的鲜明倾向

  中国电视剧创作从新时期伊始就表现出与时代对话、深刻思考社会问题的鲜明倾向。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受文学、戏剧、电影等姊妹艺术的影响较大,时代特征超越了媒介差异与体裁分殊。电视单本剧、短篇剧以回应时代的改革呼唤为主调,与时代强音同频共振,反映出生活的广度和精神的深度。其中有表现改革大潮的《新闻启示录》《女记者的画外音》《乔厂长上任记》《新星》《雪野》《篱笆·女人和狗》,表现家庭故事的《凡人小事》《家风》《大年初一》,还有表现战争、军旅、刑侦内容的《便衣警察》等,都在观众中取得了广泛影响。在40年电视剧史上,新时期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影响和占比都是相当高的,这是时代的慷慨馈赠。

  在艺术形式上,当时的电视剧篇幅短小、叙事凝练、脉络清晰,留下了一批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柯碧舟、杜见春、曹铁强等。现实题材电视剧对艺术表现形式自觉创新探索,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丹姨》《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等作品中融入了现代性美学体验、理念和技法。不规则构图、反常规的光影设计以及主人公的画外音等影像表意手段,都有力地凸显了主题的象征意蕴和哲理思考,丰富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新时期短篇剧对电视剧史的重要贡献。

  社会转型期:有大众文化气质的长篇崛起与国运家运同频共振

  20世纪90年代,伴随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媒介艺术的分野日渐清晰,文学、戏剧走向先锋探索,电视剧的大众文化气质以长篇室内剧《渴望》的热播为发端而愈加凸显。该阶段成为长篇电视剧强势崛起的黄金机遇期,现实题材以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丰富的人物塑造而占据创作主导地位。该类作品延续着新时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格局,通过生动展现社会转型期普通百姓的情感命运与精神历练,实现电视剧创作与国运家运的同频共振。如《情满珠江》《外来妹》对林必成、梁淑贞等改革弄潮儿生活的描绘;《孽债》《年轮》对知青一代在历史情感与崭新生活间左支右绌的表现;《和平年代》《英雄无悔》《突出重围》《红十字方队》等呈现改革大潮中军人的价值选择;家庭伦理剧《咱爸咱妈》《儿女情长》《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年又一年》等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中蕴涵着时代之变,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巨变之下个体的命运沉浮和思想转变,再透过这些热闹繁复的生活表象,敏锐捕捉、艺术呈现时代重大的问题和动向,从而激发观众的思考,发挥了文艺作品的引领功能。“相形对写”的人物塑造手法,创作理念与风格上对纪实感的追求,以及刑侦剧的悬疑叙事与人性反思,家庭伦理剧编年体的创新及不同地域流派风格等美学特色,标志着长篇剧叙事影像艺术渐趋成熟。

  新世纪之初:文艺生态日趋多元,市场最终选择是非善恶分明的主流作品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网络化、产业化的社会潮流影响下,文艺生态日趋多元,电视剧的产量、叙事艺术、影像品质、表演水准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但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选择愈发丰富多样,再加上电视剧创作受到商业逻辑和浮躁心态的影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影响力,特别是宏大叙事的声音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有所减弱。创作出现轻浅的倾向,各种类型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世纪之约》《烧锅屯钟声》《希望的田野》《插树岭》《命运》《浮沉》等改革题材电视剧延续深化着该类创作对中国现代性的思考,反响却不如从前,这与改革进入深水区、创作尚难达到同等深度有关。《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知青》等知青题材电视剧将人物塑造得真实鲜活,但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却时而被浪漫悲情所淡化。《公安局长》《重案六组》等刑侦题材电视剧影响力较大,但也存在反面人物引发的审美同情过度等问题。军旅剧经历了从“知识精英”“人性化英雄”到“普通人逆袭”的阶段性嬗变,使“亮剑精神”“许三多现象”流行一时。创作者大多偏爱“成长叙事”,创作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突破。随着80后、90后等主要观众群体长大成人,以这个年龄段的生活与思想状态为创作内容的都市情感剧成为现实题材的重头戏,《奋斗》《蜗居》《北京爱情故事》《咱们结婚吧》《杜拉拉升职记》等表现婚恋、职场问题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但偶像化、轻喜剧化也降低了作品深度,存在悬浮于现实之上的症结。不过,虽然作品样式丰富了,观赏选择多了,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在市场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仍是那些是非善恶分明、艺术水准高超、思想内涵深刻的主流作品。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领现实主义精神强势回归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