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在201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人民网舆情分析师连续第11年发布年度中国互联网舆论分析报告,受到关注。
由祝华新、廖灿亮、潘宇峰撰写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舆论分析报告指出,“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成为很多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随着短视频和音频消费的兴起,还有中国媒体和一些政府机构入驻西方社交网络,社会舆论的表达覆盖全媒体平台。
报告梳理出2018年20个热点舆情事件(2017年11月6日至2018年11月5日),它们是:
该报告认为,与前些年舆情聚焦于城乡结合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温饱问题不同,2018年舆情更多表现为城市居民的关切,关注教育、医疗、个税、楼市、股市等问题。民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问题占据20个热点舆情事件的一半,具有明显的中等收入群体舆情特征。
报告指出,随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公共管理领域的负面舆情比例大大减少。但社会矛盾类事件的数量和舆情压力上升显著,网民批评的矛头逐渐从“公共政策”转向“公序良俗”。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企业也成为网民关注重点。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涉外交和国际政经、国际旅游的话题也有相当高的舆论热度。当前中国人心目中的国际观和自我展示的国际形象正在经历磨合。
年内舆论场上出现了民营经济“退场”等杂音,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郑重表示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令民营企业倍受鼓舞。
本报告首次与“腾讯指数”合作,构建出网民情绪及社会心态评估模型,利用语义分析和情感识别技术,测量2018国民心态起伏。报告以每月热度排名前五十的600件热点舆情事件为样本,调取与这些事件相关的5182万条网民评论。该样本库覆盖新闻跟帖(样本量约507万条)、微信公众号评论(2135万条)以及新浪与腾讯微博(2540万条)。每条评论样本经过计算后,可分别得出喜悦、愤怒、悲哀、担忧、惊奇、恐惧、厌恶等七种社会情绪的占比情况,再综合一定时间段内的所有评论样本,得到七类情感占比的年度走势,进而分析各情绪涨落反应出的社会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评估网民在感性情绪背后的认知和价值倾向,构建出覆盖获得感、期待度、安全感、建设性、社会戾气、社会焦虑等六种心态的指标模型。研究表明,过去一年获得感指数、期待度指数和建设性指数整体数值较高,体现出社会发展仍保持较强活力。2018年3月之后,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获得感指数和期待度指数进入了调整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报告建议,通过各项公共政策,多方面改善民生,为弱势群体生活托底,释放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提升社会各阶层“获得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