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大”到“美”
一辆观光小火车自由驰骋在山地间,山药姑娘骑着电动车奔走在田间小路上,斫琴师徐亚冲在黄河边的夕阳里抚琴直播……
2018年12月13日到17日,五集大型纪录片《走进兰考》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2018年12月24日至28日,央视纪录频道也播出此片。该片在河南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四十年沧桑巨变,新一代兰考人是如何继承焦裕禄精神,以拼搏奋斗续写历史故事,又是如何运用智慧,以颠覆父辈的生产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新的精彩和传奇。纪录片以纪实手法描摹正在进行中的时代与人物,从“焦桐”“推手”“车站”“家当”“喜宴”五个主题切入,通过富有诗意的画面、故事化的呈现,运用平行蒙太奇的讲述方式,营造出别样的意境,也刷新了人们对于兰考这块土地的传统记忆。
《走进兰考》是河南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点节目,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项目之一。河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仁海第一时间指挥河南卫视与纪录片工作室展开兰考纪录片的采访调研和项目立案工作,经过多轮调研和近一年的前期筹备,确定该片为纪实风格的纪录片。
深——隐喻功能的充分挖掘
提起兰考,不少人对它的印象多来自于《焦裕禄》这部老电影。黄河多次的肆虐,造成兰考“三害”——风沙、内涝、盐碱,老百姓穷困不堪……直到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这片苦难的大地,开始绝地“逆袭”。
焦裕禄在兰考县只工作了475天,却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当年他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焦桐”。“焦桐和它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最能代表兰考,也最能讲述兰考的历史与变迁。”于是,《走进兰考》首集节目便从凝聚着“焦裕禄精神”的焦桐讲起。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的泡桐,给兰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兰考带来了一个产业——民族乐器制造。改革开放初期,遍地的泡桐枝繁叶茂,催生了一大批的兰考木匠。一棵棵泡桐树摇身一变成了一件件民族乐器。如今,泡桐树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7年3月,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曾经肆虐兰考的“三害”早已不见了踪影。伴着泡桐一起长大的兰考人,也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着兰考的面貌。
在诠释焦裕禄精神和描摹时代面貌的同时,《走进兰考》也聚焦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在《焦桐》一集中,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揭开——2016年,焦桐曾遭遇一次很大的生死危机,守护焦桐多年的魏善民硬是用自己的方法让55岁的焦桐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四集《家当》探索了新老家当和社会变革之间的隐喻关系。金黄的麦浪里,农民育种专家沈天民向国际同行介绍着培育出来的小麦种子,这是他最金贵的家当;规模化的养殖场里,满栏湖羊是姚中义夫妇最宝贝的家当;没事去村里打造的休闲湖钓钓鱼,在自家小院种种菜,家里用着扫地机器人,从结婚时一张八仙桌的老家当,到如今拥有好几套房,许贡庄村的老木匠曹胡,如今也成了一个时髦的城里人;在产业集聚区里,聚集着兰考县的众多家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入驻。兰考产业集聚区企业服务中心的刘勇,一个项目从选址、建设到投产,他和同事们为这些企业提供着保姆式的服务。从个人到一个地方,兰考人的这些家当是社会发展的直接见证,也是一个时代沧桑变革的物化隐喻。老家当,成为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最好见证。新家当,则变成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最好注脚。
美——语言和镜像的清新展现
一部好的纪录片,作为一种对人文和历史进行深度思考和关怀的作品,常常能使人被个性之美所打动。
第二集《推手》就重点关注了身处网络之中,新一代兰考人运用智慧,借力网络,拓展兰考农产品的知名度,用颠覆父辈的方式,与世界产生新的联系,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新的故事和传奇。山药姑娘、红薯夫妇、90后“农业专家”以及农产品电商推手师卫华,这几个极具个性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今天兰考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全片充满了青春昂扬的气息,风格清新,品格正气上扬,彰显了70后、80后、90后的胸怀和理想。“用一种青春怀念另一种青春”,当代的兰考年轻人像父辈们一样,依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步履不停、奋斗不止。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