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重要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全新景观,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井喷式爆发也导致众多节目同质化。如何创新已是当今文化类节目在创作上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一本好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价值内核的分析,挖掘该节目的成功之处,从而给文化类综艺节目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其上线开播两期,便拿下了豆瓣评分9.3的好成绩。该节目全新的形式、环节设置以及场景化舞台让行业惊叹的同时,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认知。以2001年播出的《百家讲坛》为例,该档以读书为主的文化节目是邀请专家学者从专业化的视角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家背景,从而解读经典名著。《一本好书》这档综艺节目摒弃传统的读书类节目对文学作品的学术化解读,而是以舞台剧的形式立体、生动地回溯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与事件。
一、《一本好书》的创新路径
(一)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演绎
《一本好书》选取的文学作品来自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包括《月亮和六便士》《三体》《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无人生还》等经典书籍。节目组在书目题材的选择上采取多元化策略,涉猎推理类小说、爱情类小说、讽刺类小说、科幻小说、历史研究类书籍以及科技理论类书籍。
相较于以往的读书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舞台剧的形式致敬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或者书籍往往是模糊的、无形的,虽然对人物和细节进行了详细描写,但这些描写都比较抽象。舞台剧则不同,它会以具体的、有形的方式将细节进行栩栩如生的场景化再现,以此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审美。同时,表演者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能够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化。例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阿里萨喜欢在夜晚为女主人公独奏小提琴,书中只是抽象地描写这首小夜曲。但在舞台剧中,琴声和人物从书中走出来,观众不仅可以用耳朵听到阿里萨那充满爱意的琴声,而且也可以用眼睛看到阿里萨拉小提琴时从期待到慢慢绝望的神情。阿里萨离开镇子之前在女主人公的窗下拉小提琴,那时女主人公家的狗叫起来了,满城的狗叫起来了,他停止演奏,狗叫也停止了。这种无声与有声的结合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听觉冲击,场景化的再现更加凸显主人公的寂寥,主人公在舞台上活起来了,文学形象在戏剧的助力下活起来了,这有助于那些没有看过书的观众或看过书还不理解的读者能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作品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改编,能够充分引起大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同时,这种改编有利于促进文学与戏剧、文学与读者、戏剧与观众之间产生联系,推动戏剧与文学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本好书》中舞台化的演绎不仅仅是指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该节目还将历史研究类书籍以脱口秀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节目中演员王自健以说书的形式趣味解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种讲述并不枯燥,而是以幽默又接地气的语言将书中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达到晦涩难懂的书籍可理解性输入的效果。
(二)双现场模式的交替呈现
《一本好书》的节目定位为“真人秀”,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也可以归类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从流程上看,节目的每一期分为三个环节:背景介绍、现场表演、嘉宾解读。背景介绍用朗读的手段将每本书的作者、创作的背景等图文信息向观众进行导读。第一现场的表演与第二现场的嘉宾解读以时空间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一现场由演员表演,用特定的、夹叙夹议的方式,将三个片段串联起来呈现出书的一个局部。每本书刻意地只精选局部章节,这能够引导观众自发地沉入到遐想之中,达到吸引观众去寻找和阅读原著的目的。第二现场则是主持人陈晓楠,作家蒋方舟、朱大可、止庵,学者吴伯凡,编剧史航等人以专业的角度围绕舞台剧表演的情节进行解读。第一现场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释放。第二现场嘉宾的交谈与点评将晦涩的概念简单化,在解读相关背景的同时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个现场的交叉呈现有利于引导观众从动眼到动脑的迅速切换。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