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我的中国年》:让老外爱上中国年

2019-02-13 17:21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我的中国年》: 让老外爱上中国年

  □本报记者 张雪娇

  2月7日至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贺岁纪录片《我的中国年》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热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我的中国年》共6集,分别邀请6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朋友,让他们前往河南、陕西、甘肃、福建、新疆、广西等中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和6个中国家庭一起迎接新年。外国人遇上中国年,这趟别开生面的年味儿之旅,又将带来哪些全新的观察视角?

  首次采用外国人视角

  “目前,关于外国人与中国年的精彩故事,还没有其他媒体和节目进行集中展现,因此我们决定抓住这一空缺,以外国朋友的视角来展现我们的中国年,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受鲜活的中国年文化。”《我的中国年》总导演薛红霞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该纪录片的拍摄初衷。在她看来,以外国人为视角的全媒体纪录片的诞生,是融媒体时代不可抵挡的趋势,也是国际传播使命的必然要求。

  《我的中国年》分为《西客的奇幻漂流》《谭雅的雪域芳华》《妮卡的功夫奇遇》《克秀莎的陕北新年》《韩雪的寻味之旅》《德米日的冰雪奇缘》6集,每一集都设定一个“追梦”主题,例如帮助藏地少女举办成人礼、传承濒危的功夫绝活、组织邻里团圆的盛大寿宴等。

  纪录片力图挖掘中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年俗,让老外真正融入中国年。因此,节目通过纪实拍摄方式,也记录了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可避免的跨文化冲突。在陕北榆林,乌克兰女孩克秀莎因文化差异闹出许多误会;在河南开封,俄罗斯女孩妮卡屡次拜师被拒;在广西环江,留学生韩雪对当地流传的酸臭“美食”难以接受……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纪录片给观众呈现了中国年文化中不被人们熟悉的许多方面,也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全新解读了中国年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被提及以来,各类文化节目都在探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薛红霞认为,纪实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中外双向视角,展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打造一张让外国人爱上中国的‘年文化’名片。这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纪录片艺术总监梁碧波认为,用外国人的自述展现他对中国年的发现之旅,以中国人的自述展现新年梦想,同时观众能够通过外国朋友的视角,了解中国辽阔大地上的各种风土人情,甚至许多连我们自己都不熟知的传统技艺,更有说服力和传播价值。

  全力创新传播模式

  该纪录片在主打“外国人看新年”“美食美景美人”等贺岁招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该片为传统文化与技艺提供了大量特写篇幅,并不只是借用这些文化符号去为纪录片增光添彩,而是不遗余力地倡导、宣传,引导舆论关注这些即将消逝的年味儿。

  为了把传统年文化推到更多年轻人眼前,该纪录片首次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传播生态,打通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个渠道链条,融合创新节目生态,打造内容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该纪录片拍摄了中国各地的新年美食,剪辑成1分钟美食短视频,在纪录片中设置二维码,观众扫码进入“掌上年味”美食短视频专栏。“观众可以了解新年美食的产地、制作方法,而且这种区别于纪录片播出内容和形式的短视频,弥补了纪录片节目电视播出的缺陷。”薛红霞解释道。

  在与传统媒体融合方面,该纪录片更是首次创新了纪录片节目形态。薛红霞说:“这次我们与国际广播电台进行融合,把纪录片拍摄的嘉宾请进演播室录制节目,还把演播室节目放在网络上进行新媒体传播,希望能够借此探讨电视、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新途径。”

  除此之外,该纪录片联合了央视新闻移动网、国广海外平台、央视影音、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联合宣推、策划发布“我的中国年”“喊出中国年”等活动,联动全球网友积极参与,推出6位拍摄嘉宾的在线动漫人偶,以及不同版本的中国年网络宣推歌曲等网络活动。通过一系列全媒体活动,该节目形成了网络融合传播矩阵,创新了传统纪录片传播形态,扩大了纪录片节目的受众群体,也更好地打造了节目品牌。

  正能量诠释奋斗精神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