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制造》:展现40年“上海制造”发展变迁
为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大部署,大型纪录片《上海制造》于1月26日起,在上海两会期间,先后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该纪录片播出后,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也收获了良好口碑。有数据为证:1月26日至29日《上海制造》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平均市场份额0.74,较去年同时段市场份额上升12%,其中女性观众收视上升28%,15至24岁年轻观众收视上升90%,45至54岁观众收视上升66%;1月27日至30日该纪录片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平均收视达到0.39,市场份额达到3.41。其中第一、三、四集在上海地区所有频道同时段收视排名在前6位。
讲述“上海制造”的传承与创新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大白兔奶糖、英雄牌钢笔等,受到千万户普通家庭的喜爱,成为几代人难忘的记忆。不管是凤凰、蝴蝶还是大白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叫做“Made in Shanghai”——上海制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上海制造”经历了挫折、变革与发展,在传承经典记忆的同时,也正以积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姿态,实现着科技创新与全方位升级。“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上海制造’既是这座城市传承的重要基因,更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坚实支撑。”纪录片《上海制造》的制片人、总导演张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在此背景下,纪录片《上海制造》便应运而生。
在张伟看来,“上海制造”离不开产品、人才、品牌、产业四大部分。因此,该纪录片共分为“重器”“创智”“传承”“开放”4集,每集45分钟。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案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行业,表现了“上海制造”聚集优秀人才、掌控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创新,进一步彰显美誉度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上海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进程。
纪录片呈现的不是企业风采,而是生动的发展故事。“对‘上海制造’而言,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张伟说道。
聚焦大国重器,讴歌匠人精神
据张伟介绍,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摄制组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展开摄制,聚焦大量奋战在制造业一线的上海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企业家以及老师傅、老工匠等,真实记录他们坚守、探索、传承、创新的故事。
在“蜕变”一集中,聚焦了纺织、食品等领域上海老品牌的转型发展,呈现一个个华丽转身、走出困境的不凡蜕变。既回顾了老品牌曾经的辉煌,更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一些老品牌进入新世纪后,在富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引领下,在传承优秀品牌基因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摆脱计划经济思维,推动传统制造模式转型,从而给老品牌注入新内涵,使之焕发新活力。
在“重器”一集中,聚焦了大飞机、运载火箭、北斗导航、振华港机等大国重器,展现制造者们在重压之下,如何创新突破、攻坚克难的幕后故事和敬业专注、精益雕琢的匠人精神。
在“创智”一集中,聚焦了互联网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等新兴制造业,反映传统“上海制造”迈向融合创智、建设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努力。本集呈现了行业标杆品牌、独角兽企业及领军人物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历经曲折的创业故事。
在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借助航拍、水下、延时、高速等丰富多样的摄影手段,同时结合形象逼真、气势恢宏的动画(CG)制作,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现“上海制造”的工艺美感、科技含量,以及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凸显上海这座城市的工业梦想和情怀。
2018年9月,张伟还带领摄制组远赴欧洲,历时近一个月,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拍摄中外制造企业友好合作、攻坚克难的生动事例,从国际化的视角,发掘上海制造所蕴含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品格。
全景式呈现引发各界共鸣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