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浅析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典型人物报道历来是报纸宣传的拳头产品。近年来,甘肃日报融入人文关怀、运用平民视角、创新报道形式,推出了一批立得起、叫得响、反响好的重大先进典型,在提升地方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党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典型人物报道 非典型 跟踪报道
对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历来是报纸宣传的拳头产品。典型人物报道搞好了,不仅能增强党报的影响力,而且对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对记录和塑造时代模范和经典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甘肃日报在强化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在如何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推出了柴生芳、徐长林等一批立得起、叫得响、反响好的重大先进典型,在提升地方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党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融入人文关怀,努力写出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
长期以来,我们的典型报道局限于固有的传统模式:报道内容陈旧化,形式格式化。报道选择的事实往往角度陈旧,缺乏新闻的新鲜性,说教意味浓重;宣传报道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新意、内容呆板,常常是老生常谈、套话连篇。而在报道过程中对于人物刻意拔高,脱离现实,造成了以往的典型人物成了“高”“大”“全”的形象代言,常常是成绩节节拔高,问题避而不谈。报道人物无一例外地没有私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一意拼搏事业,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不少新闻宣传工作者坚信:只有模范无一“非”处,才能真正感染群众。这使典型人物报道所树立和宣传的标兵、榜样几乎都被人为地“神化”了,脱离了正常人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失去了作为“个人”的光彩,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减弱了其作为先进典型的社会示范作用。
典型宣传要想深入人心必先打动人心,要想打动人心就要从受众心理出发,从平凡受众的平民视角观察问题、进行宣传。报道中要体现典型的个性特征,使报道的典型与千千万万的受众一样拥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而不是讳疾忌医,故意隐藏典型的缺点。一个人物只有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人性本色,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
真实的才是感人的。我们所说的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就是相对典型人物的“典型之处”而言的。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他们有性格、有缺点,甚至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报道典型人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只有这样,笔下的典型人物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笔者在采写全国社区党务工作先进个人杨燕时,她向我诉说了初到社区时,工作千头万绪,自己又怀了孕,而其父又偏在此时身患绝症。她挺着大肚子四处奔波,累得筋疲力尽,有时一个人会在办公室里偷偷抹泪。那一年春节,她让社区的工作人员买来八挂鞭炮在新建的办公楼前炸响。别人都捂着耳朵躲开了飞起的鞭炮,她流着泪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她说,让这震天的炮声去去这一年的晦气。我把这个看似并不光辉的细节、场景写进了稿件,非但没有影响杨燕的典型形象,反而因为真实的力量,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
运用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的不普通处,弘扬时代精神
美国新闻界有条定律,即“成功人士+普通事件”或“普通人士+奇异事件”就能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然而,近年来在我们的英雄舞台上,更多的普通人带着他们英雄的事件成为新闻的主角。如近两年甘肃日报在“我奋斗、我幸福”栏目中推出的典型人物,有的是基层工作者,有的是工厂的技术能手,有的是农村自主创业者,都是些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坚守在普通的岗位上,却为社会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折射出了进取和谐的时代精神。
典型中有英雄,但不是只有英雄才能成为典型,大千世界,再伟大的人物、再高尚的典型也来自群众。选择那些领导关心、群众关注、普遍存在的平凡人物的典型事件,以及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题材,才能获得感染人、引导人的效果。典型的感召力在于典型的先进性和群众性。没有先进性,不具有时代高度,就不能真正发挥典型的表率、示范和引领作用;不具有群众性,得不到群众认可和接受,就不可能引起人民群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一个社会,与其着力于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接受和实践的“英雄道德”的建设,不如更多地着力于多数人都能接受和实践的“大众道德”的建设。近几年来新闻报道的获奖作品,大多数都是以普通人物为报道对象,用其曲折的经历吸引人,用充满人文特色的细节感动人,以事件的结果教育启发人,最终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新闻媒体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关注占据社会大多数的平凡人自身的命运和价值。甘肃日报推出的一个个榜样犹如生活中的左邻右舍,打破了以往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普通人也成为宣传的主角,让人们从这些“平民英雄”的身上看到了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希望,体会到了“真、善、美”不再是古老的传说,而是依然存在的时代精神和民族追求。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