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生一串2》豆瓣评分8.7,累计播放量超3800万次烤出十足烟火气
编者按 曾经的纪录片被视为冷门和小众的艺术形式,却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爆款。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新媒体优势,众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网络视听平台迎来播放热潮,获得受众好评。这其中,美食类纪录片便是一类。
对美食的种种追求和讲究,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部部展现美食的纪录片,或许聚焦的不是“王牌美食”,但正是这份普通,让每一种食物都代表着当地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也凝聚了亲情与温暖,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关于人情与美食的温暖画卷。
美食,一直都是中国人离不开的话题,烧烤,也是一场融于市井的舌尖江湖。对于不少人而言,没有烧烤的夏夜是没有灵魂的。这个夏日,由B站(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2》如期而至,开播以来,该片已经创造了豆瓣评分8.7,B站评分9.7,累计播放量超过3800万次的好成绩。
不断刷新 对烧烤的认识
作为第一季的结束语,“江湖路远,来年再见”不仅是《人生一串》节目组给受众许下的承诺,其实也是不少受众对美食的美好期待。烟雾缭绕的厨房、看似简陋的大排档、大汗淋漓的烤串师傅、大快朵颐的食客……《人生一串》把镜头拉至人们的寻常生活,通过低姿态的拍摄手法将美食与人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受众面前。
“致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是《人生一串》不变的口号;深入隐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小店小摊,真实记录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烧烤美食,探秘背后的悠久历史和人情世故,是《人生一串》不变的坚守。《人生一串2》延续着“美食为主、故事调味”的叙事结构,不过,无论是在美食的呈现还是故事的讲述上都有了质的提升。
从烤鱼、羊肉串到烤蛇肉、鼠肉,再到烤腰子,《人生一串2》再次向受众诠释了何为“万物皆可烧烤”,不断刷新着受众对烧烤的认识。特写镜头与慢镜头的交相呼应,空镜头下的时空场制造,再加上镜头的大胆移动切换,无不体现出画面的张力。尤其是4K摄像机和360度全景摄像头等先进拍摄设备的引入,更是抓住了受众的眼球,不断刺激着受众的味蕾。
此外,以烧烤为载体讲述人生,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凸显出了节目的格局,在烧烤满足人们美食欲望的过程中也道出了人生百味百态。“烧烤本身就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东西,站在老百姓的视角,讲述一个‘你隔壁二哥’的故事,你会看到周围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传奇。”《人生一串》总导演陈英杰说道。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真实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故事表达,尤其是在人文情感的延续上,让受众与节目边界模糊化,无形之中拉近了距离感,使得《人生一串2》更具烟火气。
商业化挖掘诚意不可缺
《人生一串2》播出后,虽然有不少受众表示节目相较于第一季最直观的变化可能就是商业气息加重了,节目打开后不仅有美食的诱惑,还多了广告的商业味。但是,节目迎来的并不是受众的一味质疑与抨击,更多的则是理解与支持。一直以来,纪录片和商业化的融合不仅是业内人不断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为受众所关注。纪录片如何与品牌合作进行有效融合?二者之间如何平衡关系且做到不令受众反感……这些都是纪录片在商业化发展道路上必然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将纪录片与商业进行完全割裂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果没有商业化的运作,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将寸步难行,资金链不足首先就会影响作品质量,进而影响传播渠道、传播范围和传播受众等。因此,纪录片在市场大环境的倒逼下,要想发展自身、开拓市场,商业化是纪录片前行中绕不开的道路。
《人生一串2》在品牌合作上,可以说对二者的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烧烤+奶制品+牙膏+胃药”的组合方式毫无违和感,另一方面,让广告也能变得很暖心。值得一提的是,每期节目在开始时都设计有“情义带货”环节,通过回访第一季节目中播出的餐饮店,以他们进行“广告带货”。同时,节目中再无影响受众观看节目的广告弹出,不至于让受众“跳戏”,损耗观看体验。
事实上,“情义带货”环节不仅是纪录片商业化融合的又一创新举措,而且还能起到为受众们答疑解惑的作用,可谓是一处妙笔。通过这一回访环节,受众可以了解到往期节目中那些餐饮店与人之间的变化和现状,这可能是不少人都会好奇的点。除此之外,“情义带货”环节还能对《人生一串》进行延伸,丰富《人生一串2》的画面内容,使得节目更具温情。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